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类型及其演变

ID:1843584

大小:3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13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类型及其演变_第1页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类型及其演变_第2页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类型及其演变_第3页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类型及其演变_第4页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类型及其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类型及其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教育类职业教育论文题目: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类型及其演变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摘 要:儿童文学中有十分丰富的动物形象,纵观这些动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其类型上的演变线索:最早出现的是将物性与人性联系起来的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到近现代,又出现了摆脱人性的非拟人化的动物形象。这两类动物形象的出现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它们产生后又共同存在和发展于儿童文学作品之中,在儿童的阅读审美活动中各有优势,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键词:儿童文学 动物形象 类型

2、 演变翻开儿童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无处没有动物活跃的身影。从古希腊寓言、古印度寓言,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童话),再到文人创作的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其中都有大量的动物形象。纵观这些动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其类型上的演变线索:最早出现的是将物性与人性联系起来的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到近现代,又出现了摆脱人性的非拟人化的动物形象。这两类动物形象的出现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它们产生后又共同存在和发展于儿童文学作品之中,在儿童的阅读审美活动中各有优势,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

3、的拟人化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就是把动物当作人来写,使动物具有人性。所谓“人性”,即善良、忠诚、纯洁、胆小、贪婪、凶猛、狡猾、阴险等人类所具有的品性,所谓“物性”,即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人类根据动物与人类的亲疏远近、利害关系,根据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和“性情”,十分自然地把物性与人性联系起来,就创造出了拟人化的动物形象。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可以分为人性与物性一致的动物形象和人性与物性不一致的动物形象。人性与物性一致的动物形象,是人类根据动物和人的利害关系,按照自己对动物的观察和喜好,把动物分为好的和坏的,凶残的和善良的,狡诈的和老实的,美丽的和丑陋的,等等,然后赋予动物与其

4、物性相一致的性格,如把好的人性拟附于“好”的动物,把坏的人性拟附于“坏”的动物。虎、狼在过去都是猛兽,并且对人类的生命构成威胁,所以常常被拟人化为凶狠、霸道的“坏”形象,而鹿、羊等被捕食的动物则被塑造为善良、被欺压的“好”形象。例如:伊索寓言《农夫和蛇》中的蛇,克雷洛夫寓言《狼和小羊》中的狼和小羊,格林童话《小红帽》中的狼,《孩子和鳄鱼》中的鳄鱼([塞内加尔]戴奥普),等。经过长期的拟人化后,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动物形象类型,如蛇是阴险可怕的,狼是凶残贪婪的,狐狸是狡诈谄媚的,等等。虽然这种拟人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但是“坏”动物形象在读者,尤

5、其是儿童读者的心目中会形成对某些动物的偏见。物性与人性不一致的动物形象,是指违反人们对动物的一般看法,赋予动物与其物性不一致的性格,如赋予坏动物以“好”品性,或赋予好动物以“坏”品性,塑造出机智大胆的母羊和愚蠢胆小的狮子([印度]安纳德《狮子和山羊》),充满爱心、真心待人的小狼(黄一辉《小儿郎,小儿狼》),帮鸟妈妈照顾鸟宝宝的大灰狼([美]戴维斯《大灰狼阿洛伊修斯与丢失的肉冻》)等形象。这些动物形象一是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弱者对强者的反抗,讽刺和揭露统治者和现实中的丑恶现象,二是打破了长期以来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的好恶来看待动物的做法,把人和动物都仅仅看作是生活在同一

6、个星球上的生命,宣扬人和动物是应该并且可以和谐相处的。二、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拟人化的演变拟人化动物形象,反映出较早时期人类与动物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驯养了多种动物作为家畜、家禽,而野外则生活着数量众多的野生动物,它们有些是人的猎物,给人类带来食物、兽皮等,有些则十分凶猛危险,会危及人类生命;有的长得十分美丽可爱,有的则长得十分丑陋可怕(这种判别的根据主要是这种动物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总之,在古代,人与动物的关系远比近代和现代紧密,加上早期人类万物有灵的自然观,所以特别容易将人性拟附于动物,塑造出许多拟人化动物形象。这在寓言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童

7、话)中十分典型。这类动物形象以其“原始”的思维特点,特别适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和接受能力,受到儿童读者(听众)的欢迎,它们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在还没有文字的漫长年代里,儿童就通过听故事的方式接触文学作品,从那些鲜活的动物形象身上学到生活的经验教训,学到社会的道德准则,受到真善美的启迪和熏陶。各种民间故事和各民族的寓言也因此成为特别受到儿童喜爱的文学作品。非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就是把动物当作动物来写,塑造的不是人化的动物,描写的是动物本身的生活。从18—19世纪至今,人与自然的矛盾越突出,人与自然也越隔膜,人与动物的接触更少了。当人们面对越来越恶化的生态,当人们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教育类职业教育毕业论文 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类型及其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教育类职业教育论文题目: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类型及其演变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摘 要:儿童文学中有十分丰富的动物形象,纵观这些动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其类型上的演变线索:最早出现的是将物性与人性联系起来的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到近现代,又出现了摆脱人性的非拟人化的动物形象。这两类动物形象的出现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它们产生后又共同存在和发展于儿童文学作品之中,在儿童的阅读审美活动中各有优势,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键词:儿童文学 动物形象 类型

2、 演变翻开儿童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无处没有动物活跃的身影。从古希腊寓言、古印度寓言,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童话),再到文人创作的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其中都有大量的动物形象。纵观这些动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其类型上的演变线索:最早出现的是将物性与人性联系起来的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到近现代,又出现了摆脱人性的非拟人化的动物形象。这两类动物形象的出现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它们产生后又共同存在和发展于儿童文学作品之中,在儿童的阅读审美活动中各有优势,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

3、的拟人化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就是把动物当作人来写,使动物具有人性。所谓“人性”,即善良、忠诚、纯洁、胆小、贪婪、凶猛、狡猾、阴险等人类所具有的品性,所谓“物性”,即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人类根据动物与人类的亲疏远近、利害关系,根据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和“性情”,十分自然地把物性与人性联系起来,就创造出了拟人化的动物形象。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可以分为人性与物性一致的动物形象和人性与物性不一致的动物形象。人性与物性一致的动物形象,是人类根据动物和人的利害关系,按照自己对动物的观察和喜好,把动物分为好的和坏的,凶残的和善良的,狡诈的和老实的,美丽的和丑陋的,等等,然后赋予动物与其

4、物性相一致的性格,如把好的人性拟附于“好”的动物,把坏的人性拟附于“坏”的动物。虎、狼在过去都是猛兽,并且对人类的生命构成威胁,所以常常被拟人化为凶狠、霸道的“坏”形象,而鹿、羊等被捕食的动物则被塑造为善良、被欺压的“好”形象。例如:伊索寓言《农夫和蛇》中的蛇,克雷洛夫寓言《狼和小羊》中的狼和小羊,格林童话《小红帽》中的狼,《孩子和鳄鱼》中的鳄鱼([塞内加尔]戴奥普),等。经过长期的拟人化后,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动物形象类型,如蛇是阴险可怕的,狼是凶残贪婪的,狐狸是狡诈谄媚的,等等。虽然这种拟人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但是“坏”动物形象在读者,尤

5、其是儿童读者的心目中会形成对某些动物的偏见。物性与人性不一致的动物形象,是指违反人们对动物的一般看法,赋予动物与其物性不一致的性格,如赋予坏动物以“好”品性,或赋予好动物以“坏”品性,塑造出机智大胆的母羊和愚蠢胆小的狮子([印度]安纳德《狮子和山羊》),充满爱心、真心待人的小狼(黄一辉《小儿郎,小儿狼》),帮鸟妈妈照顾鸟宝宝的大灰狼([美]戴维斯《大灰狼阿洛伊修斯与丢失的肉冻》)等形象。这些动物形象一是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弱者对强者的反抗,讽刺和揭露统治者和现实中的丑恶现象,二是打破了长期以来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的好恶来看待动物的做法,把人和动物都仅仅看作是生活在同一

6、个星球上的生命,宣扬人和动物是应该并且可以和谐相处的。二、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拟人化的演变拟人化动物形象,反映出较早时期人类与动物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驯养了多种动物作为家畜、家禽,而野外则生活着数量众多的野生动物,它们有些是人的猎物,给人类带来食物、兽皮等,有些则十分凶猛危险,会危及人类生命;有的长得十分美丽可爱,有的则长得十分丑陋可怕(这种判别的根据主要是这种动物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总之,在古代,人与动物的关系远比近代和现代紧密,加上早期人类万物有灵的自然观,所以特别容易将人性拟附于动物,塑造出许多拟人化动物形象。这在寓言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童

7、话)中十分典型。这类动物形象以其“原始”的思维特点,特别适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和接受能力,受到儿童读者(听众)的欢迎,它们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在还没有文字的漫长年代里,儿童就通过听故事的方式接触文学作品,从那些鲜活的动物形象身上学到生活的经验教训,学到社会的道德准则,受到真善美的启迪和熏陶。各种民间故事和各民族的寓言也因此成为特别受到儿童喜爱的文学作品。非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就是把动物当作动物来写,塑造的不是人化的动物,描写的是动物本身的生活。从18—19世纪至今,人与自然的矛盾越突出,人与自然也越隔膜,人与动物的接触更少了。当人们面对越来越恶化的生态,当人们以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