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再生产与人口转变课件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转变课件

ID:18358342

大小:921.50 KB

页数:57页

时间:2018-09-17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转变课件_第1页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转变课件_第2页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转变课件_第3页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转变课件_第4页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转变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转变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人口再生产和人口转变第一节:人口再生产概述第二节:出生人口分析一、分析出生人口的主要指标二、影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三、世界人口出生率的变动及其地区差异四、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变动及其地区差异第三节:死亡人口分析一、分析死亡人口的主要指标二、影响人口死亡水平的主要因素三、世界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动及其地区差异四、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动及其地区差异第四节: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一、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三、稳定人口或现代静止人口的实现第一节人口再生产概述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再生产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性别的个体组

2、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人口再生产属性:对于人类来说,它是种的繁衍;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它是构成人口状况的最基本的要素。人口迁移通常被称为人口的机械变动;人口再生产则被称为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的自然变动包括作为人的生物本性的直接后果和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群所固有的那些人口过程。人口自然变动的事件有:死亡、出生、婚姻关系的聚散。人作为生物钟别的特性,是上述每一事件的基础。但在人类社会中,这些事件都具有社会性。归结来说:人口再生产是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它的运动规律要受到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

3、的制约,尤其是生产力生平的制约。人口的自然属性(或者说是人的生物属性)指的就是自然规律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在人口在生产领域表现为新陈代谢的机制和种的繁衍本能,人的出生、性别、发育、疾病、衰老、死亡、食欲、性欲、以及繁衍过程中的遗传变异等等,其本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然而,人口再生产又决不是一种纯自然的生理现象。自然属性并没有起着完全的作用。而是在生活实践中,使人类意识到必须与周围的其他人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一般的是生活在社会中。正是这种社会存在赋予人口再生产以社会属性,“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

4、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从此,它成了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立统一的过程,它影响和限制着自然属性的作用,使之与一般动物繁衍有了本质的区别。社会属性首先表现于婚姻制度和家庭的存在,它们均受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到了阶级社会,更受到阶级关系的制约。例如: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完全从人身上占有奴隶,对之掌有生杀予夺的权利,直接干预他们的人口再生产。社会属性还表现在社会意识、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作用。存在于生物界的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法则在人类社会中受到了某种明显的限制,人的生、老、病、死不再是仅仅与个人有关的事,

5、而是通一定的社会社会环境直接联系。例如:某些宗教对待婚姻、生育、死亡的观念和实践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最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在人口再生领域,计划生育正在排斥生育的自发性和无政府状态;对疾病和死亡的控制正不断取得新的发展。现在可以预测,在未来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人口再生产在发展过程中将产生一个飞跃,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那时人的自然属性的作用将进一步退居次要地位,生育中的自发性将减值最小,死亡率将大大下降,人口总量将趋于稳定,其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将更加合理化。第二节出生人口分析一、分析出生人口的主要指标出生和死亡是构成

6、人口再生产的基本的基本要素,人口再生产实际就是出生和死亡对立统一的过程。一般来说,人们绝不会有有意识的增加死亡,但受一个时期特定的社会、经济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也难以显著地减少死亡;而出生则不同,它更多的受到人们的生育意愿的影响。后者具有更强的社会性,是一个比死亡更活跃、能动的要素。正因如此,一般说的调节人口再生产实际就是调节人口的出生或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实际上也只是控制出生人口的数量。分析出生人口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公式:人口出生率=一般生育率×育龄妇女比重表中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出生率比斐济低,但一般生育率却显著高于后者,原因就在于育龄妇女比重极小;乌干达的一般

7、生育率比泰国高2.4倍,但出生率仅高1.7倍,如果乌干达的育龄妇女比重达到泰国的水平,出生率就将由51.8‰上升至65.9‰。(2)年龄别生育率一般生育率可以反映育龄妇女作为一个总体的生育强度,但它不能反映不同年龄妇女的生育强度,或者说,不能反映生育率在不同年龄之间的差异。为此,必须计算年龄比生育率,其定义是1年中某一年龄或年龄组妇女的活产婴儿数与该年龄妇女平均人口数的比率。通过这一指标可以清楚的看到生育高峰期年龄阶段的存在,并可描述不同的人口生育模式。(3)总和生育率计算年龄别生育率的年龄分组组距为1岁的情况下,总和生育率等于各年龄生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