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无轴承模型旋翼设计、试验与分析(杨振

08-无轴承模型旋翼设计、试验与分析(杨振

ID:18305739

大小:1.33 M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16

08-无轴承模型旋翼设计、试验与分析(杨振_第1页
08-无轴承模型旋翼设计、试验与分析(杨振_第2页
08-无轴承模型旋翼设计、试验与分析(杨振_第3页
08-无轴承模型旋翼设计、试验与分析(杨振_第4页
08-无轴承模型旋翼设计、试验与分析(杨振_第5页
资源描述:

《08-无轴承模型旋翼设计、试验与分析(杨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十四届(2008)全国直升机年会论文无轴承模型旋翼设计、试验与分析杨振华郑华林长亮王浩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16)摘要:以EC135无轴承旋翼系统为参考,完成无轴承模型旋翼设计。为了解粘弹阻尼器动特性,进行了阻尼器在典型频率下的刚度与阻尼识别。在识别出旋翼在不同转速的摆振固有频率基础上,进行孤立旋翼的稳定性测试与分析。解除机体刚性约束,完成旋翼/机身耦合系统的气动/机械稳定性测试。关键词:无轴承移动矩形窗阻尼器1引言无轴承旋翼/机身耦合系统气动/机械稳定性一直是直升机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2、。旋翼/机身耦合系统稳定性的研究主要是为了避免传统的“地面共振”和“空中共振”。美国道格拉斯公司与NASA联合开展了MDART(theMcDonnellDouglasAdvancedRotorTechnology)无轴承旋翼稳定性试验[1]。西科斯基于1992年在NASA的Ames风洞中完成s-76全尺寸无轴承旋翼稳定性试验,得到在各种飞行状态下稳定性数据[2]。国内胡和平等人进行了无轴承尾桨试验研究[3],但是在无轴承模型旋翼设计与稳定性试验方面的研究,国内尚属空白。本文按照模型旋翼系统的设计要求进行旋翼/机身耦合系统的气动/机

3、械稳定性分析,并完成必要的参数研究,以此为依据完成无轴承旋翼设计。为了研究阻尼器特性,首先进行了无轴承旋翼动部件的试验,主要是阻尼器在不同工作频率和振动幅值下的的刚度和阻尼特性,之后进行模型旋翼固有特性试验和孤立旋翼稳定性测试,最后完成旋翼/机身耦合系统稳定性测试。2无轴承模型旋翼的结构设计本文的无轴承旋翼系统设计以EC135直升机无轴承旋翼为参考,柔性梁采用玻璃钢复合材料,直接由玻璃纤维和环氧树脂固化成型。柔性梁既承受桨叶的离心力作用,同时又能对旋翼进行桨距操纵,所以其在满足拉伸刚度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其扭转刚度。在支撑阻尼器的剪

4、切限制装置中部布置了关节轴承,这样除了释放扭转自由度外,在挥舞方向也是自由的,这使得桨叶上挥时,连接在剪切限制装置上的阻尼器的刚度对挥舞频率不会有影响,这样也就降低了挥舞方向上的结构刚度[4]。为了降低载荷,大多数无轴承旋翼均设计成摆振柔软,这样很容易出现地面共振和空中共振。由于柔性梁的阻尼及摆振方向的气弹阻尼很小,所以要加额外的阻尼以保证旋翼的稳定性。本文的阻尼器采用环形橡胶堆形式[5]974,中间以钢片相隔开,这样可以降低弯曲变形的影响,使变形主要为剪切变形,并且便于橡胶散热。损耗正切与摆振剪切位移存在(1)式[6]关系,所以

5、将其布置在扭管根部,以提供较大的阻尼,确保旋翼的稳定性。(1)式中是阻尼器摆振刚度是橡胶材料阻尼器的损耗正切是摆振基阶模态的广义惯量是阻尼器的剪切位移是摆振固有频率扭转结构采用包围柔性梁的扭管形式,连接柔性梁和桨叶,形成多路传力系统,连接变距拉杆,扭转刚硬,可实现变距功能,同时支撑阻尼器,与剪切限制装置一起实现阻尼器的功能。扭管采用45度铺层,厚度为1mm,可尽量做到扭转刚硬,以便将变距输入完全传到柔性梁和桨叶连接处,从而进行变距操纵。无轴承旋翼组装如图1,可见,无轴承旋翼零件少,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图1无轴承旋翼3阻尼器刚度与阻

6、尼识别试验阻尼器是无轴承旋翼的关键部件,其阻尼和刚度特性对模型旋翼的动力学特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此试验在疲劳机房拉伸机上实现的。给定拉伸机运动幅值,在旋翼工作转速频率16.7Hz、摆振一阶固有频率10Hz及其附近频率进行激振,同时采集作用在阻尼器上的力和位移的时间历程,对数据进行滤波[7]后提取实际需要的频率成分,得到对应频率和幅值下的阻尼器刚度和阻尼。阻尼器的刚度随振动幅值的关系如图2,此图也体现了阻尼器在振动幅值不变的情况下,刚度随频率的简单变化关系。可见阻尼器的动刚度在工作频率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振动幅值的增加而减小;而在振

7、动幅值不变的情况下,阻尼器动刚度随着工作频率的增加而增加。阻尼器在9Hz下测得的迟滞回线[8]974如图4,体现了橡胶的滞弹性,椭圆的面积代表在阻尼器一个周期内所消耗的能量,从图3可以看出,在频率一定的情况下,阻尼器消耗的能量随振动幅值的增加而增加,从而体现阻尼器布置在剪切位移比较大的位置的合理性。图2阻尼器刚度随振幅变化趋势图3频率为9Hz下迟滞回线4旋翼固有特性测试利用直升机旋翼重点实验室的旋翼/机体耦合试验台,完成固有频率测试试验。在对角的两片桨叶上,各用两个测摆振的加速度传感器,其中一个摆振传感器安装在旋翼与柔性梁的接头上

8、,此处挥舞与摆振变形幅值均较大,另外的一个摆振传感器安装在贴近阻尼器处,此处由于阻尼器的剪切位移相对较大,采集的信号也相对较好。在测试不同旋翼转速下的桨叶挥舞和摆振固有频率时,从300RPM开始,间隔为100RPM,一直测试到1000RPM,在每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