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农村研究毕业论文 公正视野中的中国农民

社会学农村研究毕业论文 公正视野中的中国农民

ID:1826772

大小:56.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7-11-13

社会学农村研究毕业论文 公正视野中的中国农民_第1页
社会学农村研究毕业论文 公正视野中的中国农民_第2页
社会学农村研究毕业论文 公正视野中的中国农民_第3页
社会学农村研究毕业论文 公正视野中的中国农民_第4页
社会学农村研究毕业论文 公正视野中的中国农民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学农村研究毕业论文 公正视野中的中国农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社会学农村研究论文题目:公正视野中的中国农民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社会学农村研究论文题目:公正视野中的中国农民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由于整个社会过分地以经济效益为取向,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由于对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基本理念的漠视,致使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农民阶层在公正对待

2、方面往往处在十分不利的位置,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包括许多人为造成的问题。这种情形,使得农民的地位从总体上日益趋于弱势,使得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内部的社会分化出现了某种畸形化的状态,而且削弱了中国农民发展的潜力,直接妨碍了非农化、城市化的进程,进而对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许多负面的效应。因此,农民的公正对待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那么,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将是不可能的。  一、农民公正对待问题之现状  在考察涉及到农民具体的公正处境问题时,人们往往只是用单一的标准,比如:或者只是以基本生存的满足状况,或者只是以机会平等的状况,或者只是以收入差

3、距的状况等等来予以衡量,因而对于中国现阶段农民所面临的公正对待方面问题的现状难以有一个全面和清晰的把握,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偏颇境地。  实际上,如果综合地以公正所包括的基本需求的保证、机会平等、按照贡献进行分配(收入的初次分配)以及社会调剂这样几项基本规则作为分析视角,那么便可对中国农民有关公正对待方面的具体处境能有一个大致全面的了解。  第一,在基本需求的保证方面。  应当承认,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社会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粮食产量在1998年达到了创记录的51229.5万吨,2000年也保持在46217.5万吨;[1]农村家庭平均

4、每人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42元;[2]农村中的绝对贫困人口由1979年的2.2亿人降至2002年的3000万人。中国农村就总体而言已经基本解决了中国农村社会最为基本的需求——温饱的问题。中国农村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人地关系紧张的问题。2000年,中国农村人均经营耕地为1.98亩。[3]但是,同以往有所不同的是,现在粮食的单位产量大幅增加,供农户的日常生活消费已经不成问题;再加上1997年前后开始的新一轮土地延包30年的政策,使得农民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长的时期对土地拥有使用权。这些,使得土地对于农民的基本来说,越来

5、越具有了基本的“保障”作用。有关农民“种地养命,打工盖房子”的说法便是对现在土地此种功能的概括。这也就意味着在粮价不断波动的市场经济中,农民在最为基本的生存底线上具有了一定的抗风险的能力,能够比较长的时期里维持简单的生产和再生产,从而为维护每个农民基本的“人的种属尊严”确立一个起码的必要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农村的贫困线定得过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中国农村真实的绝对贫困状况。2000年,中国农村的贫困线为635元,而国际上通常认定的发展中国家贫困线是每天一美元或两美元。两者相距甚远。如果按照国际惯例,即便是按照每天一美元而且是按照购买力平

6、价的标准来看,那么中国农村里的真实存在的绝对贫困人数显然也是要远远高于3000万人。  第二,在机会平等方面。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结构具有很强的身份属性。阶级身份、户籍身份、就业身份、所有制身份等等将人们区分为不同身份群体的次级社会制度,构成了一种弹性很低的社会结构体系。[4]而且,当时的社会流动基本上是处在一种停滞的状态,城市和农村被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为地分成两个相互隔绝的板块。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整个中国社会在机会平等方面获得了重大的进展。原来的身份系列开始瓦解,社会流动逐渐正常化和加速化;

7、城乡之间原本相互隔绝的板块被打通,城市化程度明显提高,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0年的36.22%;[5]人们越来越看重起点的平等而不是最终结果的相似,机会平等、公平竞争的规则愈益为中国民众所广泛认同。  从某种意义上讲,机会平等对于中国农民的意义更为重大。扶农、重农固然十分重要,但从根本上来看,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非农化。“一般地,农民转化为非农民,从职业转移起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民非农民化的逻辑起点。”[6]就非农化而言,虽然就地的非农化也不失为路径之一,但毕竟就地所容纳的人数十分有限。显然,非农化的主要途径当为城

8、市化,换言之,城乡之间的社会流动对于农民来说至关重要。  中国农民向非农化领域的流动有着一种明显的反差现象:一方面,农民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