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227318
大小:220.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9-15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状况。(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1)(2)的分析,明确东西部的土地利用类型差异,抓住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含义,理解南北方在气温和降水方面的差异,因而影响农业的差异。(2)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解决问题。(3)通过分析活动(3)(4),明确应因地制宜,发展农业。(4)通过读图、材料及活动(5)(6)明确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对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因地制宜的生态农
2、业是农业发展大方向。快乐点击1.农业与我们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广义的农业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五个部门,狭义的农业仅仅指种植业。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耕种小麦、水稻、大豆等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林业是指对森林的种植、养育。保护、采伐以及对林木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的农业生产部门。渔业是指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农业生产部门。畜牧业是指在牧区,牧民靠放牧牲畜而取得产品;在农耕区,家民靠饲养牲畜来获得产品的农业生产
3、部门。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中9亿多是农民。这么多人,需要吃饭穿衣,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料和消费市场,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因此,农业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2.农业的地区分布把我国的农业部门,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等反映在地图上,就会清楚地看出,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请看下图:畜物业区和种植业区的分界线是400mm等降水量线。(1)畜牧业分布于西部于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区。(2)种植业:分布于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平原、盆地地区。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的影响,我国的农作物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差异。constructio
4、nqualityacceptanceandassessmentRegulation(ProfessionalEdition)(DL/T5210.2-2009~DL/T5210.8-2009);1.9thequalitycheckoutandevaluationofelectricequipmentinstallationengineeringcode(DL/T5161.1-2002~5161.17-2002);1.10thenormsofconstructionsupervision,theelectricpowerconstructionsupervisionregulations粮食作
5、物中的水稻、小麦的地区分布呈现“南稻北麦”的格局。油料作物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科”的分布特点。棉花生产,北方以棉花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活动(1):下面反映了我国东部地区南*方农业分布的差异。请你根据图中内容完成下表,并结合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温、降水等方面的知识,分析造成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地区耕地类型作物熟制农作物粮食作物油粒作物糖料作物纤维作物秦岭—淮河以北(北方)秦岭—淮河以南(南方)参考答案:地区耕地耕作制度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纤维作物北方旱地二年三熟,一年一熟,一年三熟小麦花生甜
6、菜棉花南方水田一年二熟,一年三熟水稻油菜甘蔗棉花南北方耕地类型的差异是因为降水(或水分条件)不同。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是因为气温(或热量条件)不同。(3)林业:分布于半湿润、湿润的山地、丘陵区。林区集中分布区特点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岭阔谷宽,气候冷湿,松林成海西南林区横断山脉高山峡谷,气候多样,树种敏多东南林区东南丘陵低山丘陵,气候湿热,经济林盛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林区,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为天然林,东南林区为人工林区。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之首。(1)渔业:分布于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东部沿海多为海水养殖或海洋捕捞,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淡水养殖业。活动(2):在我国西南部的山区中,农
7、作物的种类随海拨不同而不同。请在下图中适当位置填上如下四组答案,并分析说明该地为何会呈现这样的分布规律。A.双季稻、香蕉,一年三熟 B.适宜发展林业、牧业C.玉米、荞麦、燕麦,一年一熟 D.玉米、小麦,一年二熟constructionqualityacceptanceandassessmentRegulation(ProfessionalEdition)(DL/T5210.2-2009~DL/T5210.8-2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