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190338
大小:46.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9-15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悯农(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
2、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是"一颗星"的"颗"
3、。 闲:里外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先写"门",再写"木"。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
4、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
5、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五、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粒:左窄右宽,"立"字略短。 颗:左右﹑宽窄﹑高低﹑长短一样,"果"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闲、夫、饿、死"让学生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拉()一颗() 夫()粒()一棵() 3、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六、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七、布置作业1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6、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附:板书设计: 1悯农(二)李绅难字:颗闲饿死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2、同桌之间互相听写词语,写完后,同桌之间对照课本进行相互评议。 3、背诵古诗:全体同学一起背诵,指名背诵。 二、进一步理解古诗的
7、意思 1、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提问:读懂了诗的意思,你有什么感受? (1)学生默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在书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2)自己组织语言练习说一说。 (3)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 (学生可以结合诗句的内容说明:农民在万物生长的春季撒下了种子,他们要为庄稼浇水﹑施肥﹑除杂草,每天是脸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到了金色的秋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粮食的丰收,但是他们不能享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乃至饿死﹑不能生存下去。) (结合插图的内容说明:这农民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