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3-4课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3-4课

ID:18166062

大小:68.50 KB

页数:50页

时间:2018-09-14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3-4课_第1页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3-4课_第2页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3-4课_第3页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3-4课_第4页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3-4课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3-4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3-4课第3课《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形成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第3-4课第3课《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形成下面学习第二章,《黄帝内经》的学术体系,我想只粗略地介绍,大家主要是自学。《黄帝内经》的学术体系结构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个是医学理论的结构,主要是藏象学说,也有人叫藏象理论,没关系,学说也是理论。这个藏象学说从原则上来说应该包括经络学说,但经络学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历版的教材就把藏象、经络分成两个章节来讲的就比较多。它的学术体系有藏象、经络、病机(包括病因、发病、病理、传变)、病症、诊法、治则、

2、疗法(针刺疗法、取嚏疗法、寒冷疗法、饥饿疗法、洗浴疗法、艾灸疗法)、养生(又叫摄生、现在叫康复),这些是各位过去学习《中医基础》的时候就学过的,其实《中医基础理论》基本上是从《内经》理论产生出来的。换句话说,《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是从60年代开始,它是把《内经讲义》概论部分抽出来,又加以充实,形成了《中医基础理论》,当然它也补充了后世的一些东西。我们讲的时候,是从后期提高的角度来讲。关于藏象、诊法、经络、病机等具体的内容,我们在这里就不再多讲了,以后还要学到。《内经》的医学基础有:哲学、天文历法、地理气象、数学、社会学,也就是说在《内经》产生的时代所

3、涉及的相关学科,没有这些学科,《内经》就很难产生,或者说可能有些某些医学著作出来,也不可能有这样的伟大的成就。《内经》的哲学观点是非常多的,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有精气学说,这都是古代的一些哲学思想。其它的基础就不细讲了,当然《内经》是把它们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作为说理的依据,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问题,我应该怎样治疗、预防的问题。另外还有教育、军事、民俗、语言、文学等各个方面,都用到《内经》里来使用的。《黄帝内经》学术体系医学理论医学基础天文历法地理学气象学数学社会学哲学藏象疾病诊法论治养生病因发病病理传变脏腑经络精气神摄生康复病机病症疹病方法断

4、病法则治则治法疗法下面我们讲《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问题。它的形成,既有长期的医疗实践为基础,又与古代的人文自然科学的知识相渗透,特别是哲学思想对医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①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解剖学基础、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解剖学基础:强调解剖的问题在《内经》里有明显的反映,比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血多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讲义》上说了,在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那

5、时的大体上的解剖还是很细微的,比如14页说消化道与食道的比例是55.8尺︰1.6尺,近似于34.9︰1,注意“消化”2个字应该改成“肠”,这个比例和现代解剖学的比例34︰1是基本一致的。《内经》的“肠胃篇”、“平人绝谷篇”都有这们的记载。《讲义》还说,依靠古代的解剖去考虑一些问题有时行不通了,于是乎就求助于理性的思辨,从而使中医学走上了“精于气化、略于形质”这们一个独特的发展道路。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中医先生们在看病的时候也看到解剖了,但他更想到的是整个功能的问题、气化的问题。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既有医学的、也有生活的观察,比如说夏天的时候人就爱出汗

6、,人出汗时尿就少,而天冷时人就少汗,出汗少尿就多,古人就认为冷热对人体水液的代谢影响就非常大,这些现象在《灵枢》里都有明确记载。再比如人一生气眼睛就瞪起来了,眼珠子就红了,头也发晕了,当然也有的人一生气两胁就发胀了,那么它就都和肝、目和怒都联系起来了。《讲义》举例说,人一受了寒,鼻子就不通气了、流清鼻涕了、咳嗽了、然后又怕冷了,他就把肺、皮毛和鼻子等联系起来了。把这些东西联系起来、积累的经验多了,就逐渐上升为理论了。《讲义》上说,基于对相关生命现象系统、有序地观察,再经过理性思维,进而整合为藏象学说中的各种功能模型,这是中医理论形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比

7、如中医说肝系统,它不单单是指西医的肝脏,而是与肝有直接功能联系的肝与体表、经络的大系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这是更重要的,这是有意识地观察,是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当然是相当长久的了,是经过反复地验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因此这样形成的理念是非常可靠的,因为它有广泛的、长期的实践基础。《讲义》上说,这就造就了中医学经验、知识与理论的客观真实性。比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实死,五虚死。”同时在一个病人身上见到5种实性的症状,这个人就很危险了,因为他的五脏都被实邪所充斥了,这样的病是很难治的。当然了,《内经》所说的死无非就是难治、难愈

8、而已,不要理解为就得死了、活不成了,不好那么说;也不是我这么说,古代的东家也曾经说过,“《经》言其必死,但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