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中院2010年全国法院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

扬州中院2010年全国法院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

ID:18164828

大小:268.50 KB

页数:83页

时间:2018-09-14

扬州中院2010年全国法院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_第1页
扬州中院2010年全国法院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_第2页
扬州中院2010年全国法院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_第3页
扬州中院2010年全国法院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_第4页
扬州中院2010年全国法院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扬州中院2010年全国法院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内部资料注意保存扬州司法调研2011年第1期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编2011年2月21日全国法院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专刊目录时永才、王刚: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兼议值得当事人信赖的民事审判权运行方式…………………………………………(2)徐军、江厚良:论行政法对民法规范的类推适用……………(23)郑磊:论先决问题的司法判定模式——兼议民事诉讼中间裁判体系之完善…………………………………………………………(40)吴越、刘莉莉:人大监督方式的梳理与规范…………………(61)81编者按:在2010年全国法院第二十二

2、届学术讨论会上,我市法院共有4篇论文获奖,其中时永才、王刚同志撰写的《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兼议值得当事人信赖的民事审判权运行方式》获一等奖;徐军、江厚良同志撰写的《论行政法对民法规范的类推适用》、郑磊同志撰写的《论先决问题的司法判定模式——兼议民事诉讼中间裁判体系之完善》获二等奖;吴越、刘莉莉同志撰写的《人大监督方式的梳理与规范》获三等奖。现研究室特将4篇获奖论文予以刊载,供全市法院干警学习参考,以帮助全市法院干警进一步提高学术论文写作水平,更好的推动调研工作的发展。81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兼议值得当事人信赖的民

3、事审判权运行方式时永才王刚【内容提要】在社会转型时期,司法承担着调节权益、解决冲突,实现治理正当化的功能。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社会上对司法的不信任情绪正在弥漫,如何重建民众对司法的信任感是当前的难题。笔者从民事审判权的运行机制入手,着重分析了主导民事审判权运行的三个重要环节即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及诉讼程序指挥权行使中制约当事人信任的原因。与此同时,笔者对赢得民众赞誉的马锡五、宋鱼水、陈燕萍审判方法进行了解构,从中汲取值得当事人信赖的民事审判权运行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建构值得当事人信赖的民事审判权运行模式进行路径设

4、计。前言在社会转型时期,司法承担着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司法的可接受性是指司法所具有的能够让当事人及一般社会成员认同、信任和接受的属性王亚新:《民事诉讼与发现真实》,载马俊驹主编:《清华法律评论》(第1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页。。裁判的过程和结果能否被当事人认同并接受,关系到纠纷能否有效解决。然而,受法制传统薄弱与法制现状的制约、转型期纠纷大量爆发与司法资源有限性的冲突、司法改革举措不完善与司法公正、司法民主建设不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社会上弥漫着对司法的不信任氛围当前对司法的不信任

5、集中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对司法权的正当运行认同度低于对行政权运行的认同度。例如每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最高法院工作报告》通过率均远低于《政府工作报告》。二是当事人对个案裁判结果的接受率、满意度不断下降。涉法上访人数不断攀升、上诉、申诉案件量屡创新高。三是社会公众对司法评价一直不高。近两年来涉及司法的负面新闻所引发的网络事件经久不息,此起彼复。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去年指出:“部分群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感正在逐渐泛化成普遍社会心理,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现象。”如何提高司法的社会认同度及裁判结果的可接受性是当前法学界和司法系统

6、内部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从已有研究结论来看,司法的社会认同度不足,是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制度、司法政策、法官及当事人个体意识等多种因素造成。本文并不想探讨影响裁判可接受性的各种因素,仅针对上述第二个层面即社会公众对裁判结果认同度降低这一现象,从民事审判权运行模式这一角度和支点来展开论述。81,司法权运行面临着诸多难题。在民事司法领域,民事审判权运行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接受和信任。本文拟针对民事审判权运行过程中影响裁判结果可接受性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并在解构问题基础上,尝试剖析易于当事人接受的民事审判权

7、运行规律,并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一、民事审判权运行中影响裁判可接受性的冲突类型分析民事审判权系在法官和当事人组成的法庭审理结构中运行,事实认定、法律适用、诉讼程序指挥权是民事审判权运作的主要内容,而在这三个层面均存在着审判权运行与当事人权利保障之间的冲突,直接制约着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可接受性。(一)事实认定模式变更引起的冲突—司法求真过程中理念与实践的偏差事实认定是司法裁判的前提和基础。法官作为审判权运行的主导者,在司法裁判过程中的任务就是对案件事实进行判断,并将案件事实归入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之下,同时选择相适应

8、的法律条文,由此推导出裁判结果。民事诉讼中的事实认定模式一直是与证据制度紧密相联的。查明事实要求司法者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进行判断,而让司法者对证据形成内心确信的评判标准即证明要求和证明标准是事实认定的关键从司法过程来说,法官审案必须首先要查明事实,而事实是否查明必然有一个评判标准和界限问题。因此事实认定与诉讼证据制度中的证明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