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154942
大小:109.2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9-14
《2016春浙教版科学九下2.2《种群》word练习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节 种群1.下列叙述中正确理解种群概念的是( )A.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种群B.种群的范围可以在一平方米以内C.同一种群在不同区域,种群密度一定相同D.长江中的鲤鱼和西湖中的鲤鱼是一个种群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并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增减动态的主要依据是( )A.种群年龄结构 B.种群性别比例C.种群人口密度D.出生率和死亡率3.亚洲占世界土地面积的29.4%,却占世界人口的58
2、.4%,南美洲占世界土地面积的14.1%,只居住了世界人口的5.6%,这些数据能够比较出( )A.人口密度 B.人口性别比C.人口出生率 D.人口死亡率4.如图2-1-1是一个种群的年龄分布图,其中种群灭绝的概率最大的是( )图2-1-15.在一个池塘中,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 )A.所有的植物B.所有的草鱼C.所有的浮游生物D.所有的细菌6.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 )A.种群中幼年个体数增多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C.环境中天敌增多D.种群中幼年个体数减少7.因地球气候的变化,某一地区的环境条
3、件恶化,那么有关该地区的生物种群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迁入,出生率增加B.种群迁出,出生率减小C.种群的数量会增加,死亡率减小D.种群的数量减小,只是因为死亡率小于出生率8.观察酵母种群实验中,关于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大B.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小C.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9.某校科学探究小组对一片1500米2海滩进行动物数量调查,得到单齿螺15只
4、/米2,蟹守螺120只/米2,寄居蟹5只/米2,海豆芽12只/米2。其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 )A.单齿螺B.蟹守螺C.寄居蟹D.海豆芽10.如图2-1-2是某水域中三种单细胞藻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图(分别用Ⅰ、Ⅱ、Ⅲ表示)。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2-1-2A.藻类Ⅰ的数量总是最多B.八月份水温较高,最适宜三种藻类的生长C.三种藻类对季节变化的反应几乎相同D.四月份时三种藻类合计的数量最多11.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有____。A.一块农田中的全部水稻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蕨类C.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D.
5、一个院子里的全部昆虫E.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F.一位农民种的全部水稻12.如图2-1-3所示是种群组成的三种类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2-1-3(1)A属于____(填“增长”、“稳定”或“衰退”,下同)型,这类种群正处于____时期;B属于____型,这类种群的种群密度将____;C属于____型,这类种群的种群密度在一段时期内会____(填“增长”、“下降”或“保持不变”)。(2)若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大量诱杀稻田中某害虫的雄性个体,就会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达到明显降低害虫种群____的目的。(3
6、)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的大小以保护幼鱼,这将使鱼的年龄结构成为途中的____(填“A”、“B”或“C”)类型。13.生态学家确定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一般有3种:直接观察法:逐一统计某一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间接观察法:通过比生物自身更容易观察的痕迹或标记估计生物数量,如通过寻找某个区域内海燕的窝巢数来估测海燕个数。取样法:通过在一个小区域内统计生物的数量(一个样本),再乘以倍数,即可确定一个较大区域内生物种群的数量。如果你是一位大兴安岭科考队员,要调查整个大兴安岭落叶松的种群数量;你将采用____法,
7、理由是____。14.“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若在被调查的一个池塘中,捕获一部分鲫鱼(数量为M),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捕,重捕的鲫鱼数为n,其中有标记的鲫鱼数为m,则可计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种群的数量为。在计算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时用到的一个假设是____。15.下面是观察酵母菌的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取一滴酵母菌的培养液,制成临时装片,先用____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颜色,可以看到酵母菌呈____的个体,颜色是无色的。(2)用稀释的碘酒染色,可以观察到酵母菌的细胞
8、壁、细胞质、____和液泡。(3)有些酵母菌的细胞向外形成突起,这种现象是酵母菌的____。16.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下表是第三、四、五、六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请仔细分析并回答问题:次数时间全国人口总数/亿占人15百分比年增长率/%男性/%女性/%性别比/%第三次1982.7.110.31951.5048.50106.302.10第四次1990.7.111.60051.60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