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137702
大小:59.5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8-09-14
《练姓溯源之关键词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练姓溯源之关键词初探练姓溯源之关键词初探(一) 经本人认真查实、比较和分析,现发表我对练姓溯源之“伐高丽”及“南苏罗城”两关键词的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1、关于“伐高丽”这一关键词,经我比较史料后发现:高丽亦叫高句丽,即今称韩国,唐太宗伐高丽之战为练姓开族始祖何公立功赐姓之战。据唐朝史书记载:贞观“十八年十一月庚子,命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出柳城……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为平壤道行军总管,以舟师出莱州……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并趣平壤,以伐高丽。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亲统六军发洛阳……五月甲申,上 亲率铁骑与李勣会围辽东城,因烈风发火弩,斯须城上屋及楼皆尽
2、,麾战士令登,乃拔之。……秋七月,李勣进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师。冬十月丙辰,入临渝关,皇太子自定州迎谒。戊午,次汉武台,刻石以纪功德”。故结合史书记载推算,东何公与李勣将军伐高丽时献火攻策焚城立功之地,应属辽东城(今辽阳),而非南苏罗城。 2、关于“南苏罗城”这一关键词,经我根据史书推算,该城正确的名称应为“南苏河城”,又叫“南苏城”,是一个至少有1600年历史的古城。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封2年(公元667年)高侃进至金山与高丽战,薛仁贵拔南苏、木底、苍岩三城。”这里的南苏城(或南苏河城),由南苏河而得名,后改称为南苏州,它位于今辽宁省抚顺市东,浑河与苏子
3、河之交的铁背山上(亦即在1958年建成的大伙房水库东北)。隋唐时,高丽占领今辽宁省东部、吉林省南部以及朝鲜北部大片土地。南苏河城是高丽十四个州之一。它依山傍水,形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来战事不断。 在“伐高丽”和“南苏罗城”之后,我将继续分批发表我对练姓溯源下列8个关键词的初步研究内容:1、伏羲;2、东不訾;3、河内;4、总管府录事参军;5、唐太宗李世民;6、李勣;7、汉武台;8、紫金坛。 练姓族谱中有把“南苏罗”说成是“新罗”,我认为这是误解。因“新罗(公元前57-公元935)”是朝鲜半岛上与高句丽(公元前37-公元668)、百济(公元前18-公
4、元660)基本同时代的、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古国之一。东何公与李勣将军伐高丽时献火攻策焚城,而不可能焚一个国家。详细请看下列《朝鲜历史一览》:约七十万年前:朝鲜半岛开始有人类定居。 公元前2333年:传说中的檀君王俭建立古朝鲜国。 约3000年前:殷商贵族箕子率众来到朝鲜半岛,建立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第一个信史记载王朝“箕子朝鲜”。 公元前194年:燕国人卫满推翻箕子朝鲜,建立卫氏朝鲜。这是历史上第二个王朝。 公元前108年后:汉武帝吞并卫氏朝鲜,设立了乐浪、带方、真蕃、临屯四郡史称汉四郡,统治着朝鲜间岛中北部。而朝鲜半岛的南部出现了以“三韩”族--马韩、辰
5、韩、弁韩为中心的辰国。此外还存在着伽等小国。 公元前100年左右:朝鲜半岛上形成了高句丽(公元前37-公元668)、百济(公元前18-公元660)、新罗(公元前57-公元935)三国鼎立的局面。 668-935年(统一新罗时代):公元668年,唐罗联军灭亡高句丽和百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在8世纪中叶国力达到了极盛。935年亡于高丽。 918-1392年(高丽时代):高丽王朝的开国君主王建选择自己的家乡松岳(即朝鲜的开城)作为都城,并将王国定名为“高丽”。 1392-1910(朝鲜时代):1392年,高丽的将军李成桂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1443年:
6、朝鲜王朝创立朝鲜语字母“训民正音”。 1592-1598年:日本入侵朝鲜半岛,史称“壬辰倭乱”。中国明朝派军援朝,中朝联军将日军赶出朝鲜半岛。 1882年:日本发动壬午事变,强迫朝鲜签定不平等的<<济物浦条约>>(济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为进一步侵略朝鲜半岛作好准备。 1894年:日本发动旨在于吞并朝鲜的“甲午战争”,中国驻朝鲜军队被迫应战。 1895年4月:甲午战争后,日本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中日马关条约>>,结束中朝宗藩关系,朝鲜“独立”。 1897年:“独立”后的朝鲜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朝鲜改为韩国。 1910年8月:日本迫使韩国政府
7、同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1919年3月1日:朝鲜半岛因日本禁止在学校内使用朝鲜民族语言,展开大规模反抗活动,史称“3.1独立活动”。 1948年:8月半岛南部宣布成立大韩民国。9月北部宣告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正式分裂,形成对峙局面。 1950的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 1953年7月27日:中朝联军同联合国军签定了停战协议。一条与北纬38度相交的S形军事分界将朝鲜半岛分为南北双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