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ID:18129265

大小:26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14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沁阳唢呐中国文化概论论文题目: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沁阳唢呐专业:09木材科学与工程(2班)姓名:杨小康学号:2009304402226沁阳唢呐摘要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调。早在1606年,沁阳的明代著名科学家载堉改良了唢呐的发音位置,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三眼管子”,并在沁阳九峰寺创建“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日就集聚各地的唢呐班在此吹奏。由于他的巨大影响,沁阳(古怀庆府)一带就组成了不少唢呐“吹打班”;明末清初时的“同乐会”、“贾家班”,清末民初时的“麻金班”、“毛旦班”

2、、“银河班”等在当地颇有影响。民间流传有“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嫁闺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等俗语。正是在这文化底蕴极其丰厚的大环境中,加上文化艺术大师朱载堉的积极参与,唢呐,这个萌芽于异国他乡的乐器才能够日臻完美,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关键词:沁阳唢呐非物质文化遗产朱载堉6沁阳唢呐沁阳唢呐杂谈我的家乡在沁阳,是豫西北的一个千年古镇,,北依太行,南眺黄河,她是一座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城。有唢呐、怀梆、高抬火轿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中原唢呐始于沁阳,生于民间,吹手爱其如命,农民听其如食,世代推崇,千年不衰。传说,清初古怀庆府(

3、今沁阳)一女,以唢呐为伴,终身不嫁,玉帝动容,赐其《百鸟朝凤》一曲,从此,该女在哪儿吹奏此曲,哪儿便五谷丰登。在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哪家办丧事,不但可以看电影还可以听唢呐演奏(隔夜响),但上高中以后就觉得这东西很烦人,因为经常吵得我睡不着觉便不经常听了。现在听见唢呐总有一种亲切之感,或许她已经融入了我们沁阳人的血液之中。现在就对河我们沁阳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唢呐做一些简单的研究。一、唢呐的历史由来及发展过程 唢呐俗称“喇叭”。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

4、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1000年前,从波斯国传入中国,明代引入中原,十六、十七世纪以后,唢呐开始在中国广为流传,开始为军队中使用的礼仪乐器,后逐渐传入民间。清朝文献中记载了外来唢呐的名称,如金口角、巴拉满、摄尔姜、苏尔奈、蒙古角等。 十六世纪以来,唢呐开始用于军乐,戚继光的《记效新书武备志》描述曰:“操令凡二十条,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后来,唢吶传入民间,王圻《三才图会》云:“……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十七世纪下半叶以后,唢呐在清代开始被皇家认可。《大清会典图》中记载了外邦进贡的许多种唢呐。「

5、金口条」条目,没有写明从何而来,这应当表明,唢呐这种外来乐器,在当6沁阳唢呐时是中国的汉语名称。书中云:「金口角,鐃歌大乐凯旋鐃歌用乐。」可见清代,唢呐仍用于宫廷鼓吹乐,用于出师,宣捷、凯旋的祀神拜天活动,而这所有一切活动都会在室外进行,并未进入皇家宫廷的歌舞音乐之中。《古今图书集成》将唢呐列入军乐器部而从未列入作为雅乐的「中和韵乐」部分。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唢呐只是一种外来的俗乐部乐器。从乐器本身讲,由于唢呐吹奏者口含哨片,将强大的气息压向哨片,使整个哨片振动不易得到抑制,所以,听来,唢呐的声音是粗犷的,一般来说,不太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如今,唢呐已遍及全国,仅汉

6、族的唢呐就有繁多的形制,南北方唢呐演奏风格又不尽相同。此外还有更多型态各异的唢呐分散于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大多是汉族地区传入或外邦传入所衍化而成的。因此,许多民族常有一个地区,两种传承系统唢呐并存的现象,如新疆、西藏等地区。 今天的唢呐多用在吹打乐,秧歌会等民间歌舞音乐中,全国各地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唢呐的使用更是广泛。唢呐追求的是高亢、嘹喨的音响,以适应野外喜庆时欢快、热闹的气氛。二、历史渊源与主要价值2.1历史渊源沁阳一带唢呐种类很多,有高音唢呐、次高音唢呐、中音唢呐,另外有附属乐器海笛、卡腔(小咪)、手搦(大咪)、管子、口哨等。它的伴奏乐器有两大类:

7、1、打击类:主要有锣、鼓、钗、小锣、小钗等。2、拉弹类:主要有笙、板胡、二胡、月琴、三弦、琵琶。近年来又增加了大提琴、电子琴、西洋管乐等。据不完全统计在沁阳境内的唢呐曲目有三百多首。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调。1606年,沁阳人乐圣朱载堉用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十二平均律,解决了历代众说纷纭的“旋相为宫”难题,并改良了唢呐的发音位置,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三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朱载堉还担当沁阳唢呐演奏的领班人,他在九峰寺创建了“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

8、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