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十一五规划论文区域发展规划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十一五规划论文区域发展规划论文“十一五”职教学科规划课题研究的突破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摘要:文章通过调查一批职教科研机构和学科专家,总结了“十一五”期间职教科研的重大突破和进展,分析了“十一五”期间职教科研的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十一五”;职教学科;规划课题;突破;特点;问题 为了更客观、更全面地反映职教学科“十一五”规划期间的研究现状,更好地展望“十二五”规划时期职教研究趋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教学科组“十二五”规划学科调研课题组对全国的职教科研机构(主要是各省市教科院的职教研究所或直属于教育厅、教委的研究中心)和职教专家进行了广泛调研。各职教科研机构对“十一五”期间本单位承担的课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十一五”期间职教科研的重要成果和进展情况,分析了其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十一五”规划期间职教科研机构承担课题的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被调查的20个科研机构共承担了56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00余项省市级规划课题,职教科研机构仍然发挥了职教科研主力军作用。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承担了19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引领和联系着全国各省市的职教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了国家的一些重要课题,切实发挥了中心所的作用。各省市职教科研机构一方面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研究的依赖力量,另一方面也是联系和沟通职业院校的纽带,从他们承担的课题数量来看,仍然是专职从事职教科研的中坚力量。如江苏职教科研中心承担了9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1项省市级规划课题;上海职教所承担了6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市级规划课题;辽宁职教所承担了4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9项省级规划课题;湖南职教所承担了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项省级规划课题;吉林职教研究中心承担了4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0项地方规划课题;河北省职教所承担了4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省级规划课题。即使一些职教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的研究机构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某些省份的教育研究机构专职从事职教研究的人员才两三名,甚至只有一名,但他们也承担了数量不等的国家规划课题以及大量的地方的规划课题。 二、“十一五”规划期间职教科研取得的重大突破和进展 职教科研机构和专家在调研中认为,“十一五”规划期间,职教科研取得的重大突破和进展有: (一)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形成权威认识,解决了一个从无到有的问题 从“九五”到“十五”期间,有关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课题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涉及,但一直没有形成比较权威的认识。“十一五”期间,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黄尧(原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所长)主持的教育部职业教育重大课题《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组织了十几位国内有声望、有影响、有理论造诣的职业教育专家、上百位学者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工作,历时两年多,最后形成了《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这本专著。此课题由“十六论”(16个子课题)组成,“解决了一个由无到有的问题”(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职教通讯》常务副主编王明伦),其在国内外已有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职教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职业教育的一些重大政策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对近30年来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事业建设与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梳理,将职业教育的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探索融为一体,将职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结合起来,既立足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伟大实践,又反映了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未来趋势,力求推进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学科发展、政策完善和实践探索,试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可以说,该成果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职业教育学”,因此而被科研机构和专家誉为“‘十一五’期间最具成就的专题”之称号。 (二)职业教育实践研究立足于现实需求,探索了解决职业教育实际问题的诸多途径 “十一五”期间职教学科规划课题对实践方面的立项占绝大部分,这些课题立足于现实需求,着重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了解决职业教育实际问题的诸多途径。 庄西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授、博士)主持的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学做技术工人——从职业技术学校到工厂过渡的实证研究》,通过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优秀毕业生的生命历程进行分析讨论,探索了技术工人的成长规律,提出各培养环节不可或缺,“学校归学校,工厂归工厂”,同时强调职业学校应突出教育功能,重视学生综合协调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的职业培训。课题采取从个案研究到整体过程研究的方式,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结论对于指导职业教育改进技能课教学方式和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突出学校教育功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指导意义。 吴炳岳(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研究员)主持的专项课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界定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概念,介绍了国外工学结合的主要模式,分析了我国工学结合的主要模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课题认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应当完善“双赢型”的法规,培育“双元型”平台和培养“双师型”的师资,改进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其研究成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国际视野和现实参考。 徐国庆(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主持的青年基金课题《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研究》,辨析了当前课程改革的关键概念,厘清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和项目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指出项目课程体系设计是项目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要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突破,必须打破课程设置,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项目课题体系设置原理与方法以及项目课程体系的编排模式。其研究成果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提供了新视角。 董仁忠(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博士)主持的青年专项课题《“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在“大职教观”视角下深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的社会动因,针对职业教育供给、行政制度、教育全球化挑战等问题进行探讨,并逐一提出完善、发展的政策建议。课题分析了在“大职教观”视野中开展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提出了重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调整职业教育管理职能的若干策略。该课题研究的观念较为新颖,对现状把握比较准确,国外情况掌握有一定的基础,提出的结论有参考价值。 (三)职业教育史学研究贯通古今,梳理了其变革和发展的脉络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盛世修史,以史咨政。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杨金土(原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1979-2008年职业教育大事要事研究与编纂》,针对30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用守护职业教育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来开展课题研究。课题梳理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的历史变革和发展脉络,并对卷帜浩繁的史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整理,内容系统全面而且权威,其成果不仅为将来撰写中国职业教育史积累了宝贵的资料,而且“温故而知新,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启发我们进一步借鉴历史的经验,推动职教的改革发展”(中华职教社副总干事陈光)。摘要:文章通过调查一批职教科研机构和学科专家,总结了“十一五”期间职教科研的重大突破和进展,分析了“十一五”期间职教科研的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十一五”;职教学科;规划课题;突破;特点;问题 作者简介:周凤华(1974—),女,湖南益阳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宏观政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调研工作的通知》(教科规办函[2010]1号)职教学科组“十二五”规划学科调研子课题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0)25-0010-05 为了更客观、更全面地反映职教学科“十一五”规划期间的研究现状,更好地展望“十二五”规划时期职教研究趋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教学科组“十二五”规划学科调研课题组对全国的职教科研机构(主要是各省市教科院的职教研究所或直属于教育厅、教委的研究中心)和职教专家进行了广泛调研。各职教科研机构对“十一五”期间本单位承担的课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十一五”期间职教科研的重要成果和进展情况,分析了其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十一五”规划期间职教科研机构承担课题的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被调查的20个科研机构共承担了56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00余项省市级规划课题,职教科研机构仍然发挥了职教科研主力军作用。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承担了19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引领和联系着全国各省市的职教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了国家的一些重要课题,切实发挥了中心所的作用。各省市职教科研机构一方面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研究的依赖力量,另一方面也是联系和沟通职业院校的纽带,从他们承担的课题数量来看,仍然是专职从事职教科研的中坚力量。如江苏职教科研中心承担了9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1项省市级规划课题;上海职教所承担了6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市级规划课题;辽宁职教所承担了4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9项省级规划课题;湖南职教所承担了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项省级规划课题;吉林职教研究中心承担了4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0项地方规划课题;河北省职教所承担了4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省级规划课题。即使一些职教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的研究机构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某些省份的教育研究机构专职从事职教研究的人员才两三名,甚至只有一名,但他们也承担了数量不等的国家规划课题以及大量的地方的规划课题。 二、“十一五”规划期间职教科研取得的重大突破和进展 职教科研机构和专家在调研中认为,“十一五”规划期间,职教科研取得的重大突破和进展有: (一)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形成权威认识,解决了一个从无到有的问题 从“九五”到“十五”期间,有关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课题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涉及,但一直没有形成比较权威的认识。“十一五”期间,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黄尧(原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所长)主持的教育部职业教育重大课题《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组织了十几位国内有声望、有影响、有理论造诣的职业教育专家、上百位学者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工作,历时两年多,最后形成了《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这本专著。此课题由“十六论”(16个子课题)组成,“解决了一个由无到有的问题”(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职教通讯》常务副主编王明伦),其在国内外已有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职教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职业教育的一些重大政策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对近30年来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事业建设与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梳理,将职业教育的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探索融为一体,将职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结合起来,既立足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伟大实践,又反映了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未来趋势,力求推进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学科发展、政策完善和实践探索,试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可以说,该成果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职业教育学”,因此而被科研机构和专家誉为“‘十一五’期间最具成就的专题”之称号。 (二)职业教育实践研究立足于现实需求,探索了解决职业教育实际问题的诸多途径 “十一五”期间职教学科规划课题对实践方面的立项占绝大部分,这些课题立足于现实需求,着重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了解决职业教育实际问题的诸多途径。 庄西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授、博士)主持的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学做技术工人——从职业技术学校到工厂过渡的实证研究》,通过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优秀毕业生的生命历程进行分析讨论,探索了技术工人的成长规律,提出各培养环节不可或缺,“学校归学校,工厂归工厂”,同时强调职业学校应突出教育功能,重视学生综合协调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的职业培训。课题采取从个案研究到整体过程研究的方式,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结论对于指导职业教育改进技能课教学方式和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突出学校教育功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指导意义。 吴炳岳(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研究员)主持的专项课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界定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概念,介绍了国外工学结合的主要模式,分析了我国工学结合的主要模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课题认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应当完善“双赢型”的法规,培育“双元型”平台和培养“双师型”的师资,改进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其研究成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国际视野和现实参考。 徐国庆(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主持的青年基金课题《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研究》,辨析了当前课程改革的关键概念,厘清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和项目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指出项目课程体系设计是项目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要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突破,必须打破课程设置,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项目课题体系设置原理与方法以及项目课程体系的编排模式。其研究成果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提供了新视角。 董仁忠(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博士)主持的青年专项课题《“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在“大职教观”视角下深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的社会动因,针对职业教育供给、行政制度、教育全球化挑战等问题进行探讨,并逐一提出完善、发展的政策建议。课题分析了在“大职教观”视野中开展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提出了重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调整职业教育管理职能的若干策略。该课题研究的观念较为新颖,对现状把握比较准确,国外情况掌握有一定的基础,提出的结论有参考价值。 (三)职业教育史学研究贯通古今,梳理了其变革和发展的脉络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盛世修史,以史咨政。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杨金土(原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1979-2008年职业教育大事要事研究与编纂》,针对30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用守护职业教育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来开展课题研究。课题梳理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的历史变革和发展脉络,并对卷帜浩繁的史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整理,内容系统全面而且权威,其成果不仅为将来撰写中国职业教育史积累了宝贵的资料,而且“温故而知新,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启发我们进一步借鉴历史的经验,推动职教的改革发展”(中华职教社副总干事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