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092733
大小:260.50 KB
页数:52页
时间:2018-09-13
《抓住境 明意义(成语熟语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抓住境明意义四川省华蓥中学彭爱明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熟语)的特点;2、辨析成语(熟语)误用的原因,归纳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重在分析学生判断和使用成语(熟语)的失误原因,并针对其确定正确学习成语(熟语)的方法,进而指导判断和使用成语(熟语)。教学难点:成语(熟语)的量非常大,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平时积累不多的学生而言。掌握方法,学会分析是本节需要突破的难点。难点突破:归纳法。考点认识:考试说明要求,正确使用成语(熟语)。从要求来看,就是要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成语(熟语)的含义,并正确运用到语境中去。 考试形式为选择题,分值3分。所考成语为常
2、见常用成语(熟语)。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位高三毕业生给同学的留言这样写道:岁月如梭,时光荏苒,高中三年,弹指之间。蓦然回首,沧海桑田。望中犹记,征途漫漫,举步维艰,涸辙之鲋,形影相见。幸有挚友,雪中送炭。鼎力相助,孜孜不倦,同甘共苦,共赴难关。一丘之貉,情真义兼。来日方长,此情不忘……请同学们看看这段文字写的怎样?(虽然略有文采,但用错了成语“一丘之貉”,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好朋友,让人啼笑皆非。)可见,正确使用成语是十分重要的。二、明确高考要求:高考对成语(熟语)的考查要求是“正确使用成语(熟语)”,即能够正确理解成语(熟语)的含义,并正确运用到语境中去。成语(熟语)检测是高考基础考
3、查的重点之一,每年必考。三、成语的特点:1、什么是成语?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2、成语的来源: ①古代寓言 例1、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②历史故事 例2、破釜沉舟 乐不思蜀 ③诗文语句 例3、老骥伏枥 万马齐喑 ④口头俗语 例4、一言为定 三教九流3、成语的特点:①意义的整体性。成语的词义往往超出字面,不能望文生义。例1、水落石出 三头六臂 泥牛入海②结构的凝固性。一般不能变动词序或更换其中的成分。例2、“千方百计”不能作“百计千方”;“铜墙铁壁”不能作“钢墙铁壁”。③色彩的文
4、言性。保留了文言词和文言语的格式例3、草菅人命(草菅,意动用法);富国强兵(富、强,使动用法)。④感情的褒贬性。含有褒贬色彩otherstaffoftheCentre.Duringthewar,ZhuwastransferredbacktoJiangxi,andDirectorofthenewOfficeinJingdezhen,JiangxiCommitteeSecretary.Startingin1939servedasrecorderoftheWestNorthOrganization,SecretaryoftheSpecialCommitteeAfterthevictoryo
5、fthelongMarch,hehasbeentheNorthwestOfficeoftheFederationofStateenterprisesMinister,ShenmufuguSARmissions,DirectorofNingxiaCountypartyCommitteeSecretaryandrecorderoftheCountypartyCommitteeSecretary,Ministersand例4、无所不至(贬) 无微不至(褒)⑤结构的丰富性。 例5、(1)联合式,披坚执锐苦尽甘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承接式,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主谓式
6、,胸有成竹杞人忧天叶公好龙毛遂自荐 (4)动宾式,不见经传莫名其妙如数家珍如丧考妣 (5)动补式,退避三舍逍遥法外荒谬绝伦轻如鸿毛 (6)动宾补式,问道于盲贻笑大方拒人千里入木三分 (7)因果式,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8)连动式,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指桑骂槐 (9)目的式,削足适履守株待兔杀一儆百越俎代庖 (10)兼语式,引狼入室请君入瓮令人生畏化险为夷 (11)偏正式,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孜孜不倦一丘之貉四、熟语的种类和特点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1、熟语一般具有
7、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例1、“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例2、“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熟语有两个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