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总结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介质含水率与探地雷达信号关系研究委托单位: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受资助人:方慧起止时间:2005年10月~2008年11月 国土资源部二○○九年十一月二十日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
2、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目录一、研究领域及资助研究项目概况11、研究领域12、资助研究项目概况1二、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前沿21、探地雷达技术应用现状22、测量物质含水率的主要方法及存在问题33、探地雷达探测物质含水率研究领域现状及发展趋势4三、研究工作总结71、研究项目实施情况72、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8四、经费使用情况34五、所在单位审核意见341、单位对受资助者给予的支持342、单位学术委员会对受资助者研究成果的评价353、对受资助者资助期间总体工作情况的评价36主要参考文献37locatedint
3、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一、研究领域及资助研究项目概况1、研究领域⑴专业领域:勘探地球物理⑵主要研究方向:探地雷达在土壤、建筑材料含水率监测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2、资助研究项目概况⑴项目名称:介质含水率与探地雷达信号关
4、系研究⑵起止时间:2005年12月—2008年11月⑶目标任务: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和物理实验技术开展介质含水率与探地雷达信号关系研究,建立探地雷达测量信号与介质含水率之间准确合理的数学关系模型,推动探地雷达方法技术进步。⑷主要研究内容:探地雷达三维正演技术研究;介质含水率与探地雷达信号关系物理实验研究;介质含水率与探地雷达信号关系数值模拟研究。⑸工作成果:两年来,针对上述研究内容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基本实现了设计的任务目标,取得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①利用时间域有限差分方法实现了探地雷达三维正演计算,编制三维正演软件。解决了目前探地雷达常见软件无法模拟介质孔隙度及含
5、水率变化的问题,为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介质含水率与探地雷达信号关系问题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②首次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在介质孔隙度及含水率发生变化时,对雷达信号传播特征的影响规律。并与物理模型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了数值模拟方法的有效性。③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当介质的孔隙度或含水率发生改变时,介质的等效介电常数及雷达波幅值、传播速度等参数随孔隙度及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并对这些参数相对介质孔隙度或含水率变化的灵敏程度进行了对比分析。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
6、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④在介质含水率数值模拟中,不仅考虑了介质电导率的影响,也考虑了高频电磁场条件下,由于极化滞后效应造成的介电损耗,并利用物理模型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了这种思路的合理性。⑤通过物理模型实验,分析了石英砂、沥青等材料的等效介电常数、雷达波频谱及传播速度等参数随介质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
7、上,提出了介质含水率与等效介电常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式。这些数学关系模型,经进一步实验验证后,可作为探地雷达检测公路材料含水性的基础。二、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前沿1、探地雷达技术应用现状探地雷达是一种高频电磁法。与探空雷达相似,探地雷达利用发射天线以宽频短脉冲形式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电磁波在介质电磁性质不同的界面处会产生反射,并被接收天线所接收,通过分析电磁波在时间、空间的传播特性实现探测地下目标体的空间位置、规模和物理性质等目的。探地雷达技术具有分辨率高、无损、高效等特点。探地雷达技术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初。早在1910年,德国的G.Leimback和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