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园林中的禅意

寺庙园林中的禅意

ID:18061357

大小:20.87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13

寺庙园林中的禅意_第1页
寺庙园林中的禅意_第2页
寺庙园林中的禅意_第3页
寺庙园林中的禅意_第4页
寺庙园林中的禅意_第5页
资源描述:

《寺庙园林中的禅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寺庙园林中的禅意  中国的寺庙园林化的演变历程  起始  “寺”在秦汉时期指官署,后演变成佛教建筑的称呼。相传,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寺,汉明帝派出的使者请回了天竺僧人,并用白马驮回了佛教经籍,他们初抵洛阳时,住在一座官署“鸿肿寺”中,后来建了专供大竺高僧居住的建筑,取自马驮经之意,沿用“寺”的名称,取名白马寺。其主要佛教设施就是佛塔,其他建筑与一般官署建筑无大差异,主要供外来僧人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东汉时期,佛教只是被上层统治者作为神仙方术一类的东西信奉,因此寺院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没有普遍的社会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期佛教兴盛,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均受到佛

2、教的影响。寺院的规模从内部设计到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舍利塔不再占有中心位置,由中心后移或另建塔院,并且逐渐演变成与民居及园林建筑中楼阁相结合的形态,具有了可供观赏乃至登临的性质,因而变得世俗化、审美化了。这一时期的寺院多是皇亲国戚所立,寺中建筑密度很大,色调华丽,并有山池花木的衬托,情调上早己不只属于佛教性质,而接近于一座园林。并且,寺庙园林开始向风景优美的自然山水区转移。东晋时以慧远法师为代表所建的庐山东林寺,表现出寺院走向山林,与自然风景结合的趋向。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唐代  到了唐代,佛教禅宗兴起,寺庙的园林化达到旺盛期,自然

3、风景式的寺庙园林形态成为主导形态,并形成了所谓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以及“佛门四绝”国清寺、灵岩寺、栖霞寺、玉泉寺。当时文人常在寺中吟诗、赏花、登塔观景,寺院环境清幽,花木繁盛,所以在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也成为人们探春寻趣的好环境了。  宋代  宋代禅宗成为势力最盛的一派。相应地,禅宗所属的寺庙园林环境又有了新的兴造,如杭州净慈寺、庐山圆通寺等,寺庙与所处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遂形成中国自然山水园独特的一流。这时期,出现“禅院五山”,即杭州灵隐寺、净慈寺、余杭径山寺、宁波天童寺、育王寺。位于山水名胜区的寺院成为风景区的重点,且以“五山”称“五寺”,可见当时

4、寺与山水密切结合的风尚之盛。  明代  明代以后,佛教中心北移至北京。寺庙园林越来越与私家园林趋于“相似的风格,讲究景观创作的疏朗、雅致和天然之美,自觉地融人工建筑于山水环境,形成自然天成的园林环境,其风格、精神直承前几代私家郊野别墅、山居而来,有浓厚的山林隐逸的幽情雅趣”。  中国寺庙园林园林化的表现  纵观寺庙园林的进展,其园林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寺内逐渐增加了园林性质的因素,或是在寺旁建立紧邻的附属园;二是整个寺院的外在环境的变化,即寺庙向自然山水风景区转移,完全将自身融于自然风景中的组成部分。后一方而成为寺院发展的主流。  首先,就寺内的空间变化看,池水、花木

5、、山石、亭榭等园林因素逐渐发展出来。池水在寺中往往兼有宗教功能和园林功能:既有观赏情趣,又可作为放生池进行宗教活动,加上水中植红白莲花,观赏之余又增加了宗教的圣洁脱俗气氛;花木园圃在寺中起了庭院绿化、点缀的功能,烘托出一种清幽、高雅的园居氛围:山石亭榭是纯园林性质因素,在园中主要起了观赏作用。另外,空间处理艺术中加强内外空间的渗透、交流,以打破宗教建筑的沉闷、肃静感,从而产生明快灵活的园林环境。如漏窗、敞廊、敞厅是常用的手段,可以把单纯的宗教空间与园林化的建筑空间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其次,就寺外环境的园林化来看,建寺于自然山水景区中,由封闭式庭院空间转向与自然山水空间环境相

6、结合,是寺庙园林化的主导趋向。并且,寺庙建筑周围自然环境也进行了园林化处理。这方面主要包括寺前香道的处理和对周围自然景点的组织与利用运用园林手段,变朝山拜佛的香道为景观序幕,把沿途纯自然状态的散乱景致,组织成曲折幽深、节奏明晰的园林序列空间。这样,通过对周围自然景物的组织,使其成为了寺庙的园林环境的一部分。  禅宗哲学从兴起到成熟的过程,与寺庙园林的兴盛发展,大致是同步的。从唐宋至明清的寺庙园林状况中可以看出,禅宗与寺庙园林同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禅宗是中国佛教的精神核心,寺庙园林则是秉承这种精神的中国僧众的理想天地。  从最初的寺庙园林中的僧人来看,其思想、情趣类似玄学之风下的

7、文人逸士,他们乐道于自然山水之间,以精神的恬淡为适。并且,禅僧、文人打成一片,共同陶醉于山水寺园的脱俗之境中。山水不仅是客观的存在,更是禅僧与诗人心目中共同的寄托精神的理想天地。在这里,他们的精神可以超脱尘俗的束缚,忘情地沉浸在澄澈和安宁中,在这点上,名士高僧是一致的,并且是相互影响的:名士的庄玄之道的体味中吸收了佛家万法皆空的意识,形成了对淡泊隐逸的崇尚,僧人在佛理视尘世如梦幻般的彻底出世观念中,也融进了名士优游山水的简淡情趣。这种在怡然恬淡游赏间谈玄悟道的方式,完全是中国式的智慧和思维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