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

神经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

ID:18033011

大小:3.25 MB

页数:107页

时间:2018-09-13

神经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1页
神经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2页
神经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3页
神经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4页
神经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神经系统神经元和突触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脑的高级功能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结构细胞体突起神经系统突起树突较短,有一至数个,呈树状分支轴突很长,由细胞体的轴丘分出,离开细胞体一定距离后获得髓鞘,称为神经纤维神经系统神经元结构神经胶质细胞功能支持屏障转运物质神经系统神经纤维传导沿神经纤维传导着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神经纤维传导的特性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神经元之间信

2、息传递的方式突触传递非定向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神经系统突触定义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它神经元相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相接触部位分类神经系统突触的分类方法根据突触发生的部位分类根据突触处信息的传递物分类根据对后继神经元的影响分类神经系统根据突触发生的部位分类轴突—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轴突突触神经系统根据突触处信息的传递物分类化学性突触电突触,也称缝隙连接根据对后继神经元的影响分类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神经系统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神经系统突触传递指突触前细胞的信息引起突触后细胞活动的过程

3、突触传递过程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膜Ca2+内流囊泡的移动递质的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后电位的产生神经系统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轴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特别是Na+内流,导致突触后膜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可以总和,达到阈电位水平时,便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动作电位,即发生兴奋神经系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

4、递质,它与突触后受体结合提高了突触后膜对K+、C1-,尤其是Cl-的通透性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后电位也可以总和,它降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出现抑制效应神经系统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放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递质由神经末梢释放的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种类外周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嘌呤类和肽类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氨基酸类(谷氨酸、γ—氨基

5、丁酸、甘氨酸)及肽类(P物质、脑啡肽等)递质分类小分子快速作用递质神经肽慢速作用递质神经系统胆碱能受体指能与乙酰胆碱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的受体M型受体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N型受体存在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及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膜上Nl型受体在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N2型受体在骨骼肌终板膜上神经系统M型受体作用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如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及胃肠道平滑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等Nl型受体节后神经兴奋N2型受体骨骼肌收缩神经系统肾

6、上腺素能受体是指能与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的受体α受体平滑肌效应主要是兴奋性的,皮肤和内脏血管收缩、子宫和扩瞳肌收缩,但胃肠平滑肌舒张β受体β1受体使心跳加快、加强、房室传导加快β2受体使骨骼肌血管、支气管和胃肠平滑肌舒张神经系统常见受体阻断剂阿托品M受体六烃季胺N1受体十烃季胺N2受体筒箭毒N1N2受体酚妥拉明α受体心得安β受体氨酰心安β1受体心得乐β2受体神经系统胆碱能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包括植物性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躯

7、体运动神经纤维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骨骼肌的交感舒血管纤维神经系统肾上腺素能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包括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三、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系统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的传递特征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放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神经系统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神经系统突触后抑制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后继的神经元的突触后膜而出现超极化分类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突触前抑制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前末稍,受轴突轴突突触末稍的影

8、响,因去极化而冲动削弱,递质释放量减少,不易甚至不能引起突触后N元兴奋所致的抑制神经系统感觉传导通路的共同特征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第一级位于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内第二级位于脊髓后角或脑干内第三级位于丘脑内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一般交叉到对侧,经过丘脑和内囊,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神经系统特异投射系统经典感觉传导道(除嗅觉外),一般的感觉传导道上行到丘脑后,在丘脑换神经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