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ppt课件

ID:16157902

大小:7.79 MB

页数:137页

时间:2018-08-08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ppt课件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ppt课件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ppt课件_第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ppt课件_第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一章神经系统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是机体内最重要的调控系统。它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各系统、器官的活动相互协调,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体,并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以它对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内容提要第一节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生理  特性与基本功能第二节 神经元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第三节 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第四节 感觉形成的基本过程与特征第五节 躯体运动的调控理论第六节 内脏活动的神经调节特征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一)、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

2、功能单位1.基本结构:胞体:营养与代谢中心;接受、整合信息部位神经元    树突:较短,分支;接受、传导信息部位突起轴突:较长,无分支;传导神经冲动2.(按功能)分类:传入神经元投射神经元       轴突较长,远距离传送信息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具有大量树突,进行信息整合与局部的信息传递3.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神经元是体内兴奋性最高的细胞类型。静息电位形成机制同神经纤维和骨骼肌—K+平衡电位。一般为-65~-70mv。动作电位形成机制同神经纤维和骨骼肌。(二)、神经纤维1.神经纤维的概念包裹有神经膜或髓鞘的神经元轴突称为神经

3、纤维。2.神经纤维的分类根据电生理学特性分类根据纤维的直径和来源分类根据电生理学特性分类根据纤维直径的大小及来源分类纤维来源能直径速度分类1Ⅰ肌梭腱器官传入12~2270~120AαⅡ肤机械R传入5~1225~70AβⅢ肤痛温肌深压R传入2~510~25AδⅣ无髓痛温机械R传入0.1~1.31C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双向传导局部电流可沿N纤维向二个方向构成回路。绝缘性由于神经膜及髓鞘的绝缘作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冲上去基本上不便波及到邻近纤维,即神经纤维传导的绝缘性。生理完整性神经纤维能将信息传送到远隔部位,不仅要求其结构的完整,而且必须功能

4、正常。相对不疲劳性神经纤维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传导冲动而不容易产生疲劳(比突触传递耗能少)。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直径直径大传导快。有无髓鞘有髓比无髓快。温度高则快(一定范围内)。5.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纤维不仅具有传导动作电位的功能,而且其细胞质(又称为轴浆)还具有运输功能。顺向轴浆运输逆向轴浆运输6.神经末梢的营养作用神经末梢对它所支配的组织,除了调节其功能活动外,还具有营养作用。这是因为神经末梢可以缓慢释放某些物质,改变所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如肌肉萎缩。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理特性1.静息电位

5、较高为-75~-90mv。2.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主要是因为胶质细胞膜上缺少产生动作电位的Na+通道。3.分裂能力较强4.胶质细胞之间有低电阻的缝隙连接(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1.支持作用2.参与创伤的修复3.参与构成血—脑屏障4.参与神经递质的代谢5.调节细胞外的K+浓度6.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了多层次的神经回路和十分庞大的网络系统,这是完成各种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结构基础。一、信息传递的两种方式(一)、化学性突触传递1.经典突触的信息传递经典突触一般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

6、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接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相接触而形成的特殊结构。根据前一个神经元与后一个神经元接触部位的不同,将突触分为: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胞体突触和轴突—轴突突触3类。突触结构:①突触前膜②突触间隙③突触后膜突触的主要结构特点神经—肌肉接头部位只有乙酰胆碱一种递质,而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突触间隙宽度较神经—肌肉接头间隙窄;神经—肌肉接头后膜是肌膜物化形成的,而经典突触后膜成分则是神经元不同部位的细胞膜,而且突触的后膜往往增厚形成突触后致密区(含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相应受体)。神经元胞体及表面的突触小体扫描电镜像神经

7、元胞体突触小体突触传递过程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通透性改变—Ca离子通道打开,Ca离子内流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小泡与前膜接触、融合、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递质与后膜的受体结合,后膜Na+或Cl-离子通道打开,Na+或Cl-内流,分别引起后膜去极化和超级化—产生局部突触后电位。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除了发生在经典的突触部位外,还可以在没有典型突触结构的部位释放神经递质,释放的化学递质经扩散到达附近的突触或远隔部位的神经元,影响多个靶细胞的功能。这种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方式称为非突触性化学传递。3.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突触延

8、搁对内环境变化敏感突触传递的可塑性(二)电突触—缝隙连接(gapjunction)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缝隙连接是二个N元紧密接触的部位上有沟通两细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