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030824
大小:102.8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9-13
《小麦黄化型病毒病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中国农业科学199o'23(3):5759ScientiaAgriclllturaSinica小麦黄化型病毒病的研究木魏宁生安德荣‘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提要利用蚜虫传播、免疫电泳和超薄切片的电境观察等方法对小麦田问新出现的四种黄化型病毒捕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是由大麦黄矮病毒所致而不是小麦黄叶稿。禾各缢警蚜需要6小时可完成传毒,平均发病率为85%。麦黄矮嫡毒粒子只存在和复制于植物韧皮部组织的筛替和伴胞内,病毒粒子量聚集在细胞质内并在细胞质内形成“扭结”线状内含体。关键词大麦黄矮嫡j蚜虫传播;细胞病理学近十年来.有关引起小麦黄化型病毒病的毒原
2、问题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首先是因为在小麦生长后期发生了一种雨锈病而引起的,即小麦在成熟期间旗叶或旗叶下一叶黄化,黄化可由叶尖延伸到叶基部或叶鞘,并形成哨穗。当时怀疑引起这种雨锈病的病原是小麦黄叶病。(王树权等,1984)。随后国内许多学者就田问受侵小麦全叶黄化的毒源问题开展了研究,认为是由小麦黄叶病毒所致,黄叶病的蚜传为半持久性(李经略等,1985)3J,病毒粒子为弯曲线状,长度为2500-4200nm(王鹏等,1987)。由于黄化型病毒只存在于植物韧皮部组织的细胞内,不能依靠机械磨擦方式进行传播,且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很低,给研究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所以至今所做工作都没有完成柯赫氏
3、法皿——即未能用纯化的病毒回接到小麦上再观察这一新病害的侵染情况。另一方面,禾各类病毒病的粒子的电镜观察中,常有细菌鞭毛的污染,这在研究线状病毒时,很难鉴别(Gordon.1981)j。由于上述原因和受国外报道的影响,黄叶病的研究至今没搞清楚,所得结果难以重复也未得到大家的公认。鉴于田问受侵小麦所出现的黄化型症状的复杂性和认识上的不统一,给生产上鉴别和防治此病带来了许多问题。为此,作者从1978~V起对陕西的武功、兴平、周至、乾县和甘肃的平凉、西蜂等地的小麦田间所出现的主要黄化类型的病毒病进行r研究,试图搞清其病原学方面的特性。材料和方法一、毒源材料和蚜虫传播车文r1989年10N20
4、日收到‘曝题由农业薜专坷盒i哿坳,研究廿中得到r西北农业凡:蛙琴世flJ*和艘西肯和蚪朦马也前张奏M和张荣鲁同志明热情帮助.在此井表感甜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中国农业科学在小麦拔节期到成熟期之间,我们在上述地区的小麦田中采集了各种黄化型症状的病株,韭归纳为下列4种:(1)黄化从叶尖开始一直发展到叶基部和叶鞘:(2)黄化从叶尖开始沿叶脉黄化,形成黄色条纹.这种黄色条纹有时也可延伸到叶基部;(3)叶片淡绿,植株矮化,有明显的发展中心;(4)黄化从叶尖开始,只延伸到全叶的12—1/3处,叶片常直立而挺拔。用繁殖在小麦上的无毒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bad
5、i.L.)进行蚜虫传播试验,分别将蚜虫在上述四种黄化型离体叶片上进行获毒饲养,随后分别将带毒蚜虫转移到二叶期的岸黑燕麦上进行传毒饲育,蚜虫获毒和传毒饲育均为3小时。每株燕麦接蚜虫5头,每个处理接种50株燕麦。接种后的燕麦保持在防虫温室中(15—20℃)培育二、免疫电泳测定大麦黄矮病毒(Barley'YellowDwarfVirus,简称BYDV.下同)混合株系的抗血清由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室提供。采集温室中各种发病的燕麦病叶,加0.1mol/L缓冲液研磨,将汁液加入琼脂穴内进行免疫电泳(孟广震.1974)电泳缓冲液为0.06mol/L巴比妥盐酸缓冲液pH8.5,电泳45分钟。三、超薄切
6、片和电镜观察采集温室中各种发病的燕麦叶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固定脱水包埋和切片.用醋酸铀和柠檬酸进行双染色后,将切片置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试验结果(一)接种蚜虫1O—l4天后,燕麦上的症状陆续出现。首先发病的病叶为倒2叶,从叶中部开始出现褪绿斑,随后褪绿斑扩大,先褪绿的部分变成红色。4—5天后,褪绿斑和红化斑扩大形成红花叶,以后逐渐向叶尖和叶基扩展,向叶尖扩展的速度大于向叶基扩展速度。红化常扩展到叶基部,病叶柔软,植株矮化。在每次接种试验中.田间采集的各种症状的病叶都能在燕麦上引起上述症状,而且发病率也高,平均发病率为85%.平均潜伏期为12天。(二)将4种不同类型的黄化病叶和温室中利用蚜
7、虫分离的燕麦病叶分别和大麦黄矮病毒的抗血清进行免疫电泳测定,所测结果均为明显的阳性反应(介于++和+++之间),这表明所测毒源为大麦黄矮病毒。(三)为了进一步直接证明所测的毒源为BYDV和进一步研究BYDV的细胞病理变化,我们将温室中的燕麦病叶做了超薄切片和电镜观察。在叶脉韧皮部组织的细胞中发现了大量聚集状的BYDV粒子和线状内含体(图版1—5)。但在叶肉细胞及薄壁细胞中没有发现病毒粒子。在叶脉韧皮部组织中,病毒粒子存在于细胞核周围和细胞质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