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021984
大小:17.0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12
《薰衣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薰衣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薰衣草是唇形科属植物,为多年生亚灌木,薰衣草是一种名贵而重要的天然香料植物,20世纪初,我国薰衣草主要栽培地区有新疆、陕西、江苏等地。薰衣草其性温,利湿、健胃、清脑、除风寒并具有清热解毒、散风止痒的特性,具有抗氧化、降血压、治失眠、止痛、杀菌、防感冒、支气管炎、气喘,止呕吐,驱虫,缓解烧伤烫伤,使细胞再生等功能,还可以作为调料在凉菜拼盘使用,也可制成薰衣草酒,薰衣草糖,薰衣草点心等[1-4]。目前人们对其挥发油成分分析鉴定研究较多[5-8]。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洗涤剂和食品行业[9]。并且对薰衣草的研究较广泛,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许多方面的
2、研究,研究包括薰衣草的种类特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1.我国薰衣草属的种类和形态特征 种类。薰衣草属全世界约28种,分布于大西洋群岛及地中海地区至索马里、巴基斯坦及印度,主要有:狭叶薰衣草L.angustifolia,绵毛薰衣草L.lamata,宽叶薰衣草,齿叶薰衣草,法国薰衣草L.stoechas。我国早在1952年引入薰衣草,栽培两种,主要分布新疆、陕西、江苏等,新疆栽培较多,多为狭叶薰衣草,新疆伊犁地区种植面积达数万亩,精油产量占全国总量95%。狭叶薰衣草,其原产地中海地区,为一种观赏及芳香油植物;宽叶薰衣草,原产欧皱南部及地中海地区,我国曾有栽培,但较少见。 1.形态特征[10
3、]。薰衣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长15~40cm,花枝约占全长的1/5~1/3。茎方形,密被白色茸毛,折断面淡黄色或灰白色,有时可见中央有小的空腔。叶多脱落,线状或线状披针形,灰绿色,边缘多反卷,长3~4cm,宽3~4mm,轮伞花序生于枝的上部,花萼二唇形,筒状,长约mm,联盟具5齿,其中1齿特肥大;花二唇形,蓝色,长6~10mm。气芳香,味辛凉。 2.薰衣草的化学成分 AB[11]从埃及产薰衣草中得到两种新型三萜类葡萄糖苷酯。采用柱色谱对新疆薰衣草花的9%乙醇提取及各种色谱柱进行分离,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经光谱法分别鉴定为芹菜素、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芹菜素--O-β
4、–D--甘露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等。研究者对薰衣草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已从中分离得到了7个黄酮类化合物,之后又从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5'-β-D-glucopyranosyloxyjasmonicbutylester,5'-β-D-glucopyranosyloxyjasmonicacid,dichotomosideE,丁二酸,咖啡酸,3-甲氧基-4-0-β-D-葡萄糖苷-阿魏酸,β-谷甾醇,熊果酸,胡萝卜苷.其中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薰衣草中分离得到。 国外研究了使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得到的薰衣草精油的组成以及不同产地
5、的薰衣草的精油的主要成分[12-14],国内报道了用水蒸气蒸馏的薰衣草精油的组成[15-17],金建忠等开展了薰衣草的SFE-CO2研究工作,对所得精油与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所得精油进行GC-MS分析,并进行了对比。 薰衣草的超临界CO2萃取。产物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34种化学成分,占出峰物质总数的%,其中主组分为芳樟醇、乙酸芳樟酯、薰衣草醇、5-甲基-2--4-己烯-1-乙酸酯、异丁酸叶醇酯等。 薰衣草的水蒸气蒸馏。产物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29种化学成分,占出峰物质总数的%,其中主组分为芳樟醇、乙酸芳樟酯、薰衣草醇、5-甲基-2--4-己烯-1-乙酸酯、α-松油醇等5种物质,其相对质
6、量分数分别为%、%、%、%、%[18]。 薰衣草精油是许多不同类型的芳香族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30多种成分,主要成分为芳樟醇、乙酸芳樟酯、桉树脑、β-罗勤烯对、乙酸薰衣草酯、薰衣草醇、萜-4-醇和樟脑等等[19-21]。 [22]从狭叶薰衣草花的水一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到迷迭香酸、咖啡酸、木犀草素和木犀草苷,通过TLC测定出它们的含量分别为%,%,%和%[23]。 3.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24]。Lis-Balchin发现薰衣草精油具有抵抗多种细菌的活性。芳樟醇是薰衣草精油抗菌的主要成分,它能抑制17种细菌,10种真菌的生长。已经有研究证实薰衣草精油和精油蒸气均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1%和1
7、0%的狭叶薰衣草提取物能抑制灰葡萄抱Botrytiscinerea的分生孢子萌发和芽泡生长,且对芽抱生长的抑制作用比对菌丝更有效。 3.抑制快速变态反应作用[25]。KimHM,ChoSH研究显示薰衣草能有效抑制快速变态反应,其机制是薰衣草通过抑制了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作用而抑制大鼠浓度依赖性肥大细胞的耳肿胀反应、大鼠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大鼠的浓度依赖性腹膜肥大细胞的组胺释放及腹膜肥大细胞的肿瘤坏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