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020394
大小:24.21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9-12
《规范系统与文化过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规范系统与文化过滤 篇一:第一节文学变异与文化过滤 教案 (2学时) 一、授课题目第二章变异研究第一节文学变异与文化过滤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文学变异研究的内容;文化过滤的定义与内容、理论基础、作用机制;理解文学误读的深层文化原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板书、学时分配等) (一)本节概述 文化过滤是跨文明语境下贯穿于文学交流和对话过程中的制约机制,也是决定对话和交流之表现和结果的前提条件,而变异性则是文化过滤的显性表现和
2、具体体现。在文学变异学范畴内纳入文化过滤这一范畴,并把它们的关系确立为:文化“模子”的不同造成接受屏幕的限隔,透过屏幕的接受必然是一种文化过滤,而过滤就意味着接受的过程必然要留下什么或扬弃什么,它既不是简单的原文学文本主体的被动接受,也不是本我文化主体的简单归化接受。本节明确主张,文化过滤必然导致文学变异。 (二)本节大纲 1.文学变异研究的内容 1语言层面变异研究;○ 2民族国家形象的文学变异研究;○ 3文学文本变异研究;○ 4文化变异研究。○ 2.文化过滤 1文化过滤的定义与内容○ 文化过滤是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
3、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和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的接受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接受者的文化构成,包括地域时空、社会历史语境以及民族心理等;b.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包括接受者对交流信息的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叛逆和创新等;c.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d.文化相对主义理论强调多种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独立价值的和谐共处理念。 2文化过滤的理论基础○ a.接受美学,如姚斯等人,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肯定。b.叶威廉等人的“文化模子理
4、论”。 c.伽达默尔、海德格尔等人对“历史有限性”、“个人偏见”的新阐释学认识理论。 3“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 a.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b.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c.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 3.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1文化过滤体现在文化交流过程的始终,○那么误读也必然伴随在对外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 2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与他的《影响的焦虑》○ (1975)。 3造成误读有多重因素,如读者的主体性因素、自身的文化传统、个人的思○
5、 维方式。 4误读是双向的,而非单方面的,即不仅是输出文化方的错位,也是接受方○ 的文化错位。 5误读源于理解的历史时空错位。○ 6文学误读是文学创新的重要因子之一。○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文学误译与庞德误译浅析 误译,即对原著错误的翻译。它不仅在文字上,也在思想意义上背离了原文。误译在翻译上是不可取的,但纵观翻译史,误译又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的。既是客观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庞德的有些误译就是这样。 美国二十世纪初意象派诗人庞德,不仅以他的《诗章》闻名于世,更以他的译诗享誉诗坛。他的译诗《神州集》被誉为二十世纪
6、美国最佳的诗。庞德的译诗确实不敢恭维。请看,李白的《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庞德译成“Youcamebyonbamboostilts,playinghorse",把“竹马”误译为“高跷”;他又把其中的“五月不可触”译为"Andyouhavebeengonefivemonths",误把春意阑珊,令人感伤思春的五月季节,说成是“你己离开五个月”。他有时还把好端端的一句诗分割得七零八乱,如他把李白“惊沙乱海日”,译成“Surprised,DesertturmoilSeasun"(“惊奇,沙漠的混乱、大海的太阳”)。有时庞德干脆即兴创作,
7、如把刘彻的“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译为“Andshetherejoiceroftheheartbeneaththem(leaves):Awetleafthatclingstothethreshold."(给我欢乐的她在落叶下:一片湿叶沾在门槛上。) 庞德译诗中如此多的错误,究其原因,大概有二:客观和主观的。客观上讲,首先是他的选材并非原诗,而是从美国的东方学者费诺罗莎的日文笔记转译,费诺罗莎的笔记是否正确无误是否忠实原著,存在很大疑问;另外,庞德当时不懂中文,不懂中文句法,更不了解中国文化,把一句拆开,把“竹马”译成
8、“高跷”就属此类。从主观上讲,庞德激动地译中国诗是有其目的的。当时,这位踌躇满志的年轻诗人,早就厌倦了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感伤的诗风,他想给新时代增添新的色彩;用坚实、鲜明的意象,来取代长吁短叹的抒情。因为在中国古诗中,意象俯拾即是,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