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976212
大小:2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12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努力增强德育实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努力增强德育实效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德育工作的迫切性、难度日益突现出来,如何与时俱进寻找好的德育载体、途径有效的做好德育工作,是摆在每个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笔者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探索德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有了许多感受,现与大家探讨、交流,以求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认识,增强把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一、思考(一)对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关系的思考 1.两者相互联系 ①当前中小学生中许多如厌学、沉湎网吧、男女交往失当等问题行为的产生,不仅有思想方面、品质方面、行为习惯方面
2、及法制观念方面等原因,而且往往伴随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因此,如果能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客观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等角度加以分析并寻找教育对策,会比通常单一的德育方法更有效。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育人工作中互为补充,殊途同归,共同为塑造完美人格和优良道德品行而努力。③从目前的学校管理体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可能完全独立运作,自成体系,它基本上由德育部门来统筹协调运行。2.两者相互区别。①从育人功能来,德育主要是关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等问题,关注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面问题,关注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规范
3、等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或心理困扰等问题。②从教育内容来看,德育往往注重大的事件、观念、原则、规范、道德、传统等,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注重学生心边小的事情,真实的心态、理论及价值判断等。③从教育形式看,德育侧重由外而内的理论灌输和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由内而外的体验、感悟和个性的张扬,通过助人自助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3.应持的态度从两者的关系可看出,尽管两者有许多区别,但两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前德育难度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应该德育
4、、心育共同配合,从不同角度寻找有效育人方法,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具体来说:①在管理体制上将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德育部门统筹协调,使“两育”一盘棋,两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共同受益,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育人工作。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情况要经常调研、通气,对一些较难的德育问题在统筹情况下,从两个角度去寻找解决方法,相互配合,提高效果。③在班主任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并作为对班主任考核的一个内容,使他们能从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德育效果。(二)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思考以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
5、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放在首位,应该关注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具备独立人格,是否懂得人的尊严,是否懂得生存的意义,是否懂得对社会负责并为社会服务。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意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发展性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核心内容,需要是引发人的行为的动力本源。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主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性需要为其根本目的的。依照马斯洛的观点,“人类基础需要组织在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中”,低一层次需要如果得到满足,“新的(更高一级的)需要就又会出现。”officiallyestab
6、lishedonJuly1,2013,Yibincity,formerlyknownasthebus,integratedoriginalrongzhoubuscompanyinYibincityandMetrobuscompany,formedonlyinYibincityofaState-ownedpublictransportenterprises,thecompanyconsistsofoneortwo,thirdDivision.Integrationofpublictransportservicesisnotyete
7、stablished对于文明社会中的多数人来说,生存的需要既低级的基本需要都已得到相当的满足,这时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就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基本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换句话说,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具有安全感,能否得到教师、团体的接纳,能否得到教师、同学的关爱和尊重,决定着这个学生的人格能否健全地得到发展。而中间层次基本需要的满足又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并推动他们为满足更高层次需要而去充分调动自身的潜能,争取自身得到更大限度的发展。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学生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愿
8、望被漠视、被压抑,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行动不断遭到挫折失败,那么这个学生的行为便可能出现异常,甚至会产生极端化的破坏性或反社会的行为,走上犯罪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者可以有绝对的理由和责任在实际的德育操作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