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929924
大小:672.68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9-10
《《倭名類聚抄》引《方言》參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倭名類聚抄》引《方言》參證虞萬里作者简介:虞万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发表于:东亚文化交流与经典注译2008年12月一、引言《倭名類聚抄》是日本現存最早的分類國語辭書,也是分類體辭書最爲完備的代表作。①②纂輯者源順係嵯峨源氏,生於醍醐天皇延喜十一年(911),卒於圓融天皇永觀元年(983),享年七十三歲。承平年間(931-937),源順奉醍醐天皇第四公主之命,纂輯此書。在源順纂輯此書之前,日本亦有《楊氏漢語抄》、無名氏《漢語抄》、《本草和名》和《辨色立成》等先行辭書,以及《日本紀私記》《
2、萬葉集》《日本靈異記》等,只是當時對這些辭書、類書之編纂體例、方法等有所不滿,於是才有本書的産生。今存《倭名》有十卷本和二十卷本二種。對其進行校勘、研究、箋注的日本學者有數十人之多。守谷望之曾參據衆本,比勘異同,認爲十卷本是源順原本,二十卷本係平安末期之③增補本。對這種觀點現在雖然還不時有新的不同意見,但已爲日本學界視爲傳統的定論。④《倭名》一書分部二十四,分類一百二十八,舉凡天地、人倫、居處、飲食、牲畜、鳥獸、百物,幾無所不包。其對中、日兩國文化最具價值者,即是其大量徵引中、日古書而對兩國古文獻
3、之保存。據統計,《倭名》引書總數有三百六十多種,所引各書數目,十卷、二十卷本略有差異,大較而言,其引《唐韻》《本草》有四百多次,《爾雅》和各種《切韻》約⑤二百次,《説文》一百七八十次,《玉篇》一百四五十次。書中所徵引之數百種中日古籍,是源順當時親自一一翻閱摘録,還是從當時已有的《楊氏漢語抄》、無名氏《漢語抄》、《東宮切韻》等集抄類書、韻書中轉抄,一直是東瀛學者致力探索的一個方面,也是一個有待中日學者各就自己對本國文獻之熟稔程度而共同深入研究的前瞻性課題。揚雄《方言》自漢末流傳以來,不僅爲魏晉以下之
4、字韻書轉録、運用,也東傳日本,大量出現在日本古籍中。前輩學者對《倭名》所引《方言》早有關注,如胡吉宣先生在《玉篇校釋》中屢屢徵引予以比勘、校釋,周祖謨先生更是援據《倭名》所引以校勘《方言》。唯諸先賢擇取未能窮盡,且亦僅作爲考證、參資之資料,未嘗立足於《倭名》引《方言》之本①參見【日】川瀬一馬《增訂古辭書の研究》,昭和三十年雄松堂出版,第76頁。②筆者未見岡田希雄之《源順傳及年譜》(載《立命館大學論叢》第四輯),據《增訂古辭書の研究》謂其歿於永觀元年,逆推其生年爲“延喜二年”。而《箋注倭名類聚抄》澤
5、瀉久孝博士的《解題》作“十一年”。川瀬後文云源順之父舉於延長八年(930)歿時,源順適二十歲,故當生於延喜十一年。“二年”或因寫作“一一”而誤植。③參見林忠鵬《〈倭名類聚抄〉與中國典籍》,《重慶師院學報》2000年第2期,第83頁。④參見川瀬一馬《增訂古辭書の研究》(第92頁)和日本《世界大百科事典》(1972年,平凡社,第32册,第611頁)按,即使十卷本为原本,期間亦不無後人增補之痕迹。如天文本蟲名百十二“蟷蜋”下引《兼名苑》云云,後又有:“《爾雅翼》按:許叔重云:蟷蜋謂之天馬,蓋言蟲之飛捷如
6、馬也。”(第482頁。)此語乃據宋羅願(1137~1185)《爾雅翼》卷二五《釋蟲二》文簡縮、變換而來,當係後人附入。守谷本無此語,蓋或删去。⑤見藏中進、林忠鵬、川口憲治編《倭名類聚抄十卷本、二十卷本所引書名索引》,轉見林忠鵬《〈倭名類聚抄〉與中國典籍》所述。(《重慶師院學報》2000年第2期,第84頁。)1身作詳細、深入之研究。華學誠先生之《揚雄方言校釋匯證》爲《方言》研究史上重要成果,其於《倭名》所引《方言》,僅從周祖謨《校箋》中予以參證,未能校覈重檢。據筆者統計,十卷本系統之天文本《倭名》徵
7、引揚雄《方言》、郭璞《方言注》或類似《方言》性質的文獻計達二十五條。這二十五條《方言》同樣凸顯出一個是源順直接摘録《方言》抑從其他書籍中轉録問題。本文將之輯出,參校《方言》各種版本及現有成果,比勘異同,以此來窺探唐以前之《方言》和郭注面貌,同時也指出源順在抄録漢籍時的舛訛,而重在通過源順引録時之前後文、反切用字和直音之異同,結合六朝、隋唐漢籍字韻書之因襲關係,探索源順抄録時所據本,藉此引起中、日學界對《倭名類聚抄》抄録成書過程及引書來源的一些隱性問題的思考。《倭名》引書來源,有極爲複雜的歷史背景,
8、欲對此問題進行探索,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徒勞而無益。因爲《倭名》引録中國隋唐以前古籍,中間橫亘著數條交錯的軌迹:隋唐古籍引録隋唐以前著作,這些引録與被引録的著作又同時或先後傳入東瀛,爲彼邦學者轉相引述、類輯,逮及源順纂輯時,其中資料已有多重因襲成份。要想離析、條理這些重合、混雜之材料,確實非常困難,然若因此而置之不顧,亦非歷史語言工作者應取之態度,况且這些複雜、片段的引書中,並非絶無蛛絲馬迹可尋。當然,因材料之零星和來源之多端,即使多方參稽,三復其迹,勾勒出一種可能之途徑,也完全可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