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929393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10
《寻回孩子逝去的“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寻回孩子逝去的“真”【个性弱化】高兴时总是“一蹦三尺高”,地球永远是“妈妈”,柳枝随风飘荡也永远是“少女在梳理自己的长发”……这一切仿佛都司空见惯了,殊不知,小学生作文中的个性正在一点一滴地逝去。笔者在四年级下学期接手了一个新班级,第一天,我便布置了一个日记题目——《新老师,我想对您说……》,并且我还指出:大家可以给我提些建议,或是对我说一些心里话等等。没想到,第二天批完日记,却令我大失所望。学生大都用了比喻句:“老师,您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们。”“老师,您是帆,我是小船,指引我们前行。”……甚至用这类比喻句堆砌成
2、一首小诗;还有学生描写了老师的外貌,也是千篇一律的“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而真正写出了自己心里对老师的建议、和老师讲讲心里话的却是少之又少。这不禁令我感到寒心,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你们的“个性”、你们的“真实”都到哪里去了?【诠释目标】新课标关于写的总目标的表述就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多么朴实的八个字,不需要堆砌华美的词藻,也不需要布局精妙的构思,重点是要“表述自己的意思”。而现在的习作教学,往往本末
3、倒置,不重在引导学生尽情吐露自己的心声,而是指导学生学会创作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作文范式”,以不变应万变。于是,在学校的习作指导课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写作浮夸风”;于是,从小学生到大学生,讲到作文课无不“谈虎色变”。自然,连小学生的习作本上都消逝了那份原生态的“真”。【寻“真”方案】 ——依托日记,梦“想”成“真”——美国教育家西奥多·W·海伯所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要真正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口”的能力,日记无
4、疑是一个较好的载体。笔者曾对学校的1000名学生做过抽样调查发现:喜欢写日记的占47%,而喜欢写作文的只占21%。教师首先可鼓励学生在日记本上自由地吐露自己的心里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再逐步引导做到“写得实在而且富有想象力”。小学三、四年级是写作文的起步阶段,怎样让学生想得实在,而不是凭空胡乱瞎想?我尝试了以日记为载体,设计“三想式日记”为助跑器,即“感想式日记”、“畅想式日记”、“幻想式日记”,让学生真实在起跑线上。1、“感想式日记”——我手写我口佛洛伊德曾指出,人活着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5、还是李白的酒后佳作,都在自己的情感宣泄下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个性化写作,首先要鼓励学生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宣泄在日记本上,培养学生善于把自己的心里话倾吐在日记本上。这类“感想式的日记”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都是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的事,也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真实性较强,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42、“畅想式日记”——尽情地书写现在的孩子活动空间狭小,课外实践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大多学生就是“学校——家”两点一线。所以,每每老师布置写日记,“题目自拟”时,学生也没什么题材好写的,不是“体育课”就是“公交车”
6、,再不然就是“天上的云”,学生不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畅想式日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发散学生的思维,让生活中实现不了的,在笔尖自由地流淌。3、“幻想式日记”——插上翅膀的笔如果说“感想式日记”和“畅想式日记”还有所保留,那“幻想式日记”应该是天马行空般,随意想象。“幻想式日记”往往是有难度的,没有一定的阅读经验、没有相当的知识积累是很难有与众不同、奇妙的幻想。教师平时要鼓励学生创新型的幻想,想别人没想过的事情。“幻想式日记”往往会中心不明确、主题不鲜明,因此,教师在评价方面也要自由一些,以“想象的内容”为主,
7、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想法。“幻想式日记”为培养学生个性化习作、创新性思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阅读这方面的书籍,鼓励学生写与众不同的、富有个性的幻想日记。清代王筠在《教童子法》一文中曾说:“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踢跳跑,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要指导学生写真实的作文、写个性化的作文,首先要培养学生敢想、会想,并把自己所想的写下来,不必拘泥于形式,只要是自己内心的想法就是最“真”的作文。 ——整合教材,返“璞”归“真”——习作教学,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
8、习作教材是“蓝”,那教师指导则是“青”。由于每所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每个班级的情况也是大相径庭,教师在实施教材中的习作教学时必须根据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当地整合教材,做到“青”胜于“蓝”,才能达到更有效的个性化的习作教学指导。[案例一:让习作要求真实起来]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五下习作五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