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十三五时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十三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二○一六年八月60 60 目录前言1一、规划背景3(一)中心“十二五”期间工作回顾31.基本情况32.基本经验103.存在问题12(二)“十三五”期间面临形势需求15二、发展思路17(一)指导思想18(二)工作原则19(三)发展目标211.总体目标212.具体目标22三、发展战略24(一)抓住“一条服务主线”24(二)搭建“两个展示平台”24(三)确立“三步走”发展目标28(四)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定位29(五)实施“五大发展战略”2960 (六)推进“六大体系建设”31四、基本任务31(一)遗产保护体系311.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历史名园312.统筹推进,持续提升公园硬件设施水平323.节约创新,实现历史名园可持续发展33(二)文化传承体系331.打造品牌,提升中心系统文化活动内涵342.创新体制,打造特色商业文化343.完善制度,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与利用354.以人为本,加强文化服务设施建设355.多措并举,提高为游客服务水平35(三)平安公园体系361.推进预案建设,适应安全管理新常态362.推进科技建设,满足安全管理新要求363.推进文化建设,打造平安和谐公园374.推进法治建设,提升安全管理水平37(四)园林科教体系381.强化科研攻关,对接社会发展需求382.引领行业发展,推动园林科教资源输出393.创新科普形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394.提升综合实力,引领园林职业教育新发展4060 (五)专业人才体系401.强化管理,统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402.改革创新,切实加强思想引领413.加强教育,着力强化素质提升414.统筹保障,实施高端人才行动计划415.健全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41(六)智慧园林体系421.统一规划,升级改造基础化网络422.科技引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423.创新渠道,提升对外公共服务水平44五、重点项目45(一)基础设施持续发展建设工程45(二)历史名园保护修复工程45(三)生态景观治理提升工程46(四)公园景区游客量管控工程46(五)可移动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47(六)窗口服务形象提升工程47(七)历史名园文化活动展示推广工程48(八)历史名园文化交流交往工程48(九)科技创安人文安保工程49(十)北京园林科教基地建设工程50(十一)国家重点公园示范建设工程5060 (十二)资源集约管理示范工程51(十三)数字化智慧园林建设工程51(十四)人才队伍建设工程52(十五)志愿服务示范体系建设工程53(十六)协会、学会发展带动建设工程53六、实施保障54(一)完善规划体系54(二)加强党的领导54(三)坚持高位推动55(四)健全工作机制55(五)统筹进度安排55(六)实施重大项目56(七)明确资金保障56(八)加强实施监督56(九)强化考核评价57(十)规划实施调整57名词解释与概念5860 前言北京的公园,是北京古都风貌的直接体现,是首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首都生态系统和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都市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幸福指数。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是北京市属公园和所属机构的管理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承担着首都“四个服务”的光荣使命,是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是展示首都形象的精品,是展示北京发展的舞台。以市属公园为代表的历史名园更是首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首都国际交往和国事活动的重要平台,是首都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北京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将紧抓“十三五”发展机遇,深化改革,在保护与传承中开拓创新,秉承“创新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新模式,保护好首都珍贵历史名园;传承好古都历史名城文化,服务好北京“四个中心”定位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目标,充分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立足市属公园60 ,引领行业发展;立足破解难题,引领集约发展;立足服务民生,引领和谐发展,推动中心工作迈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实现中心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科学有序推进“十三五”时期中心各项事业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遵照《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在认真总结中心成立以来和“十二五”时期工作基础上,编制本纲要。本规划纲要实施期限为2016年—2020年。60 一、规划背景(一)中心“十二五”期间工作回顾“十二五”时期是中心成立以来快速发展的五年。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心系统各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建设世界城市高度,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北京“四个服务”(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职能,按照“服务首都生态文明建设、传承北京历史名城文化、打造世界一流名园”总体目标,通过“构建四个基本构架,融入首都十大发展格局,推进六大体系建设,实施五个方面十九项重点工程”措施,解放思想、紧抓机遇、积极进取,着力打造全国公园行业典范,有力推动了中心系统的整体科学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建设,中心系统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以历史名园为核心的首都世界名园体系建设初见成效,行业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国际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1.基本情况——强化职能,中心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中心作为首都重要的公共服务部门,结合首都公园事业发展新需求,搭建多元化公益性综合服务平台,认真60 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主动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模范推进首都公园事业全面发展。“十二五”期间,高标准完成国家重要外事任务接待和中央单位、驻京部队服务,累计接待部长级以上外事任务1439批次,服务党的十八大代表和全国“两会”代表共1345余人次。高水平完成市政府为群众办实事折子工程6项。“十二五”期间,圆满完成“五一”、“十一”、全国“两会”、党的“十八大”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活动”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和重要节日景观布置,营造了隆重热烈、欢乐祥和的环境氛围。“十二五”期间,市属公园累计接待游客47583万人次,游客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5%以上,综合服务接待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成功组织庆祝建国65周年国庆游园活动,开展30多项“红色之旅、赏秋之旅、文化之旅”文化活动,接待游客357.5万人。高标准完成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APEC高官会代表团和APEC领导人配偶集体活动的服务保障、文化展示和景观布置任务,完成接待任务17批次,服务游客195.8万人次。中心在重大接待任务中的优质服务、优良效率成了公园外事接待的新标准、新常态,有力推动了首都公园事业发展,为首都重大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集中力量,中国园林博物馆建设与运营开创新纪录。举全中心之力,攻坚克难,历时21个月,圆满完成中国园林博物馆筹建任务,完美亮相2013年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实现了“经典园林、首都气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建馆目标。园博会期间开放运营,召开园博馆论坛,举办“60 北京公园文化周”主题系列展示活动和临时性展览近百项,服务游客162万人次,接待任务600余批次,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探索独立运行规律和经营模式,管理人员和保障资金落实到位,逐步完善常态化、专业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了从筹建到会期管理再到独立运营的平稳过渡,创造了当年建成、当年开馆、当年平稳运营的非凡速度与成就。——统筹推进,历史名园保护建设实现新突破。探索历史名园保护新模式,创新机制,建立历史名园保护协调管理平台,完善历史名园专项法律法规保护制度,推进公园总体规划和文物保护规划修编,发挥历史名园整体资源效应。坚持区域发展与历史名园保护相协调原则,多渠道争取政策,借助中轴线申遗,推进景山寿皇殿、天坛外坛等公园核心区内驻园单位和居民搬迁。完成北海静心斋及团城、天坛北神厨、北宰牲亭、陶然亭慈悲庵等重点文物修缮工程,加快推进颐和园须弥灵境、北海万佛楼大佛殿、香山昭庙等少数民族建筑群修复,复建香山永安寺、静宜园二十八景等重要历史文物遗迹,稳步推进天坛牺牲所建筑遗址复原、紫竹院行宫和双林寺塔遗址保护、玉渊潭万柳堂历史遗迹考证等建设项目。开展植物园樱桃沟景区生态修复、天坛西北外坛景观提升、动物园白熊展区环境改造等公园景观提升工程,实施天坛透水铺装、玉渊潭地下线缆、陶然亭公园地源热泵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古树复壮、园林植保无公害防治、水体治理、绿化改造、环境布展等工作,历史名园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大力60 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提升。开展颐和园、天坛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保护关口前移,将遗产保护工作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逐步完成公园可移动文物清点登记,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综合服务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以标准化体系建设和绩效管理为抓手,建立全面覆盖、信息共享、精细管理、高效服务的综合服务管理体系,推进“智慧公园”、“智慧颐和园”、“天坛·智惠创新管理模式”建设,利用科技手段支撑公园管理智能化服务,切实提高公园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和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门区微笑、志愿服务、亲和安保行动”,建设公园志愿服务示范体系,成立北京市公园志愿服务总队,大力发挥非紧急救助服务平台作用,延伸九项公共免费服务措施,建立景区无线网络覆盖,完善电子票务系统,升级高清监控设备,建设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完善优化游览服务设施,实行园容卫生社会化管理,健全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向精细化提升,高效践行“以游客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工作理念,公园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公园高档餐饮和私人会所专项整治取得积极进展。——深挖内涵,公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着力发挥文化引擎作用,不断挖掘历史名园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公园特色文化品牌,以“一园一品”文化活动、北京公园节等为依托,不断丰富文化建设内涵,完成天坛春节文化周、香山红叶节和60 陶然厂甸庙会等传统特色文化活动,举办市属公园“十项历史文化主题展览”,公园文化活动品牌效益凸显。不断拓展文化外延,举办天坛神乐署赴法国演出、“三山五园”文化全球巡展、园博馆引进意大利“威尼斯之辉”文物大展等国内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了北京公园文化影响力。不断创新文化载体,成立了北京市公园绿地协会历史名园分会、颐和园学会、北京坛庙文化研究会等,构建公园管理交流平台,加大公园文化体系研究力度,以天坛神乐署雅乐中心创新工作模式为试点,构建文化服务综合管理体系。不断培育文化创意品牌,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策划世界名园文化节、中国祭祀文化中心、园博馆园林文化大讲堂、陶然亭暑期恐龙展等一批内涵丰富、创意新颖、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品牌。聚集公园文化资源优势,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快北京市中和韶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听鹂馆寿膳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提升文化品牌知名度。创新工作方式,实行公园开放办活动,加强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建设,引进各界优势资源,逐步实行专业化组织策划,社会化投融资和市场化管理运营,公园文化建设逐步进入良性轨道,公园传承首都历史名园文化功能的阵地作用进一步凸显。——创新模式,平安和谐公园建设稳步推进。不断探索科技创安新思路,推进公园智能化管理,建立智能安全保障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以“平安香山”为试点建设游客紧急救助系统,率先实现安全管理系统平台集约化、一体化。以安全60 标准化和安全文化建设为抓手,围绕“五个一”工程、“四点一线”安全风险评估,坚持五防并举、构筑三道防线,开展第三方安全检查,积极构建“北京公园模式”安全文化建设体系。落实《北京市属公园安全管理规范》,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绩效评估和“雷池行动”计划,大力推行管理、科技、服务创安,构建智能安防体系。以“公园是我安全的家”为主题开展系列安全游园宣教,建立健全“打非治野”专项整治长效机制,启动紧急救助服务点建设,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探索新型安保模式,推进安保队伍专业化进程。坚持专群结合,齐抓共管,全国“两会”、“国庆”游园、APEC会议等重点时段实施游客入园安检措施,营造了祥和、有序的游园环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引入第三方安全检查,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公园执法平稳开局,强化执法队伍培训,填补了市属公园执法空白,有效净化了公园游览环境,维护公园安全稳定,营造和谐安定的发展环境。——技术引领,科教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发挥中心科研教育优势,科技创新取得突破,编制和参与编写12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完成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重点科技项目,多项课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园林科研所顺利完成“所改院”,建立了首家国家认证园林绿化检测中心,构建“三室一中心”(园科院绿化植物育种、园林绿地生态功能评价与调控技术、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技术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北京植物园北京市花卉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60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首都园林绿化行业服务。建立科技项目成果库,不断加大城市园林生态、园林绿化、植物引选育等重大基础性课题研究。着力加强科技研发转化与推广,推进古树(大树)衰亡原因诊断与保健技术、生物防治、杨柳飞絮治理、增彩延绿等示范项目的应用和推广。强化公园科普阵地作用,坚持“四化五性”基本思路,提升“4+1”(即科普游园会、宣传月、夏令营、科普日及百项科普项目)科普品牌影响力,构建“馆、地、屋”科普格局,开设“公园第二课堂”、“科普进社区”等活动,发挥公园科普教育平台作用,增强服务首都生态文明的辐射影响力。园林学校全面推进国家级示范校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和办学模式,逐步形成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三种办学途径互补并进的新局面。中心党校全面发挥好党员、干部培训基地作用,更好地为中心培养各个层面干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中心工作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公园绿化、景观改造提升、水体治理、无公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稳步推进,公园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积极推广绿色垃圾处理、中水利用等垃圾资源化技术,大力开展增彩延绿、绿色能源应用、植被乡土化、雨洪利用、节能照明等工程,持续实施地面透水铺装、公园精准化灌溉等措施,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林发展,注重建设节能减排型公园,公园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提升。60 2.基本经验——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一流标准,科学定位发展。站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高度,瞄准北京世界名园和服务首都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中心以规划为先导,确立了“服务首都生态文明建设,传承北京历史名城文化,打造世界一流名园”发展目标,下先手棋、打主动仗,用规划和标准引领、规范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各项事业,与时俱进,树立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思想,创造性推进公园发展建设,不断赢得发展先机,当好公园行业排头兵,公园综合质量和服务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精品战略,提高发展质量。把握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和生态文明目标取向,按照“传承历史名城文化、建设北京世界名园”发展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实施精品战略。在中心规划、建设、管理各方面,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坚持资源节约,绿色发展,创新引领。加快实现从外延发展向内涵提升、从注重建设向建管并重、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的转变,使中心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突破。——始终坚持创新机制、狠抓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公园的公益特性与现实功能、投入差距形成反差,只有不断调和,兼顾历史名园自身职责与社会功能,不断创新思想观念、机制体制和方式方法,不断在改革、创新中寻找机遇,增强改革、创新、发展意识,强化合作共赢、协同发展,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60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游客,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以游客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手段,转变服务方式,全面融入首都经济和民生发展及城市建设大局,把游人、职工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绩的标准,作为改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拓宽中心发展空间,管理好公园,服务好游客,造福于社会,不断提高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始终坚持公益惠民、公共服务,创新管理理念。公园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基础公益事业,首都公园是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窗口,市属公园坚持公益事业属性,不断丰富内涵、拓宽外延,积极拓展渠道创新载体,搭建公园行业“五优”创新示范平台,逐步建立、健全平台,推动公益事业管理模式,主动把中心各项工作融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围绕为社会提供最优最好公益性公共服务这一主线,努力在“三个面向”、“四个服务”中找准结合点,寻找突破口,拓展新功能,坚持“以游人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提供人性化服务为核心推进建设管理。——始终坚持大局意识、合力攻坚,创造非凡业绩。中心“十二五”各项规划任务的顺利实施,园博馆筹建等系列重大工作的圆满完成,得益于中心党委举全中心之力,集中资源、人才与技术优势,全中心“一盘棋”系统联动,统筹整合系统资源和力量,团结一心、协同共进,60 形成了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造就了首都公园速度,营造了中心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始终坚持真抓实干、务实作风,服务发展大局。思想建设是根本建设,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树立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思想和目标;坚持转变作风,大兴敢拼搏、肯较真精神,积极作为、与时俱进,扎扎实实抓落实,中心各项事业在首都服务发展大局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3.存在问题——行业引领作用明显,但社会影响力还不大,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园作为首都核心对外服务窗口,在服务游人、服务行业、服务政府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助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国内与国际影响力,行业引领作用凸显,但社会对中心的整体认知度还不够高,中心影响力还不够大,如何准确定位,认清行业发展趋势,把握发展机遇;如何立足公园实际,明确发展目标;如何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如何集中优势,打造中心品牌,还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基础管理扎实有力,但创新管理理念不强,有待进一步推进。中心系统注重平台建设,统筹资源调配60 ,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科学,管理模式不断优化,组织文化日益完善,管理硬件设施基本齐备,坚持“以游人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工作理念,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但在管理机制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与目标还存在差距,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人才队伍建设、工资分配制度、人才激励机制等基础工作还有待加大创新力度,制度、工作机制仍需不断健全完善。——服务接待能力增强,但资源承载能力不足,有待进一步优化。中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秀文化”理念,让游客满意在公园,整体服务优质高效,游人数量持续增长,但服务供给与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仍然存在差距,公园整体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滞后于市民游客快速增长的多元需求,导致公园游览和服务空间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周边环境整治驱动力不足,公园安全、文物保护、文化创意、服务管理等工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尤其是节假日人流剧增,公园安全、服务、维护等方面压力不断加大。这对公园游览容量、秩序维护、服务设施建设等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如何合理管控游客量,进一步升级改造硬件设施,如何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资源承载能力,是解决游客需求与公园服务供给能力之间矛盾的重要课题。——经营收入稳步增长,但收支矛盾日益凸显,有待进一步缓解。中心11家公园游人量自2008年来每年以8-10%递增,经济收入稳步增长,60 但日益扩大的刚性支出需求和相对僵化收入机制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心作为财政补贴性单位,收入渠道单一,增长乏力,创收和经济压力日趋紧迫,公益属性及健康持续发展受到影响。需要打破单一门票经济桎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和经济收入,争取政策支持,理顺资金保障渠道,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收入渠道,平衡好公益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但文化创意能力不强,有待进一步突破。中心以“一园一品”为核心,大力开展公园文化活动,不断挖掘公园历史文化内涵,初步形成了在全国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公园文化品牌,但目前公园文化弘扬和展示形式较为传统、单一,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不够,文化创意能力不强,公园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突出顶层设计,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平台,通过运用现代科技,转变思维方式,强化自主创新,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意包装,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在纪念品研发、文化活动、数字名园建设、文化衍生产物等方面加大文化创意力度,引领中心整体文化事业再上新台阶。——中心人力资源丰富,但行业领军人才匮乏,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心系统人力资源丰富,一贯重视人才引进、培养与使用,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队伍结构逐步优化,整体素质大幅提升,为中心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但当前中心人才建设发展还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和实际困难。60 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青年干部储备不足,年青干部凤毛麟角;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管理难度大、改革包袱重、运行成本高;行业带头人不够,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使用激励机制不足;用人机制有待创新,干部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二)“十三五”期间面临形势需求“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五年,这五年对未来发展将具有决定性作用。随着国家战略布局调整和首都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广大群众对于改善民生、提高生活品质、建成小康社会的殷切期盼,给北京公园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发展机遇。中心作为首都的重要公共服务部门,“十三五”期间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站在服务首都核心功能的高度,抢抓机遇,统筹规划,锐意进取,建立新常态下良好工作机制,大力开拓中心事业发展新局面,在首都发展大局中承担重要任务、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发挥行业引领示范作用。“十三五”期间,中心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形势需求:——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给中心发展增加了新动力。中心系统作为首都生态文明、绿色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在首都生态文明和美丽北京建设中担负的任务更艰巨,使命更光荣,新时期中心工作必将跨上新台阶。历史名园是园林绿化的高端形态,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名园建设的高产出、高价值、多效益特性日益凸显,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引力”,是生态服务业的主阵地。60 北京历史名园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必将释放巨大的建设和管理需求,推动历史名园快速向前发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为中心发展迎来了新契机。首都的和谐宜居城市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必将对协同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公园景区建设管理提出更高、更细、更新的要求。从更大空间、更大尺度思考中心工作既是全系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市民和游客的迫切需求。——首都“四个中心”新定位给中心服务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新目标,开启了首都科学发展新篇章。公园功能服务于北京“四个中心”定位和“和谐宜居”建设,公园就是市民、游人的“理想家园”,加大、加快公园发展建设与首都定位一脉相承、息息相关,这对中心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和保护的升级给中心发展提供了新舞台。“十三五”期间首都发展全面提速,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上升为国家重点任务,构建首都世界名园体系、北京中轴线申遗、公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持续发力,预示着北京公园跨越式发展时代的来临。未来一段时期,北京历史名园整体保护系统初步建成,公园文物建筑修复规模空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整体完善,文物保护全面升级,文化建设全面繁荣,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为北京历史名园保护与发展60 提供了新的展示舞台。——推进事业单位深化改革为中心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改革创新成为驱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和时代潮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进入实质性措施落地阶段。中心系统要找准新的发展定位,主动增加服务供给,扩大服务范围,激发自身活力,提升资源效益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探索,引领新一轮的公园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中心发展提供了新保障。公园建设管理在全面依法治国新形势下,必将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阶段,依法规划、依法建设、依法保护、依法管理,将进一步规范公园保护与管理,为公园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依法治园将进一步常态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心发展拓宽了新空间。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每年近1亿人次游客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对公园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公园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展示传播窗口,以颐和园、天坛等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是北京历史名园的核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为繁荣历史名园文化、培育独具魅力的首都公园文化产业提供了不竭源泉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二、发展思路“十三五”时期总体发展思路是:秉承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北京“四个服务”职能,创新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新模式,保护好首都珍贵历史名园,传承好60 古都历史名城文化,服务好北京“四个中心”定位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先行先试,引领首都行业发展,辐射津冀,服务全国,走向世界。抓住“一条服务主线’,搭建“两个展示平台”,确立“三步走”发展目标,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定位,坚持“五大发展战略”,推进“六大体系建设”,实施“十六项重点工程”。(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考察北京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新时期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目标,以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市属公园发展难题,创新“以历史名园为核心,科教文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新模式”,努力把市属公园打造成北京历史名园体系的核心,打造成服务首都功能的核心资源。先行先试,探索国家重点公园管理示范体系建设,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推动公园文化创意产业,输出园林科教优势资源,引领首都行业发展,全力打造全国公园行业典范,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一流历史名园。60 (二)工作原则——坚持科学发展,引领行业示范。在中心“十二五”规划“打造全国公园行业典范,争创世界一流名园”目标基础上,按照中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首都“四个中心”定位、生态文明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工作部署和要求,认真开展中心系统软硬件建设总结和提高工作,争先创优,建精品,创典范,形成标准,构建先进管理体系,先行先试,输出以市属公园为核心的历史名园、园林科教优势资源,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创新发展,谋求改革突破。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拓,突破思维定势,打破运行惯性,调整传统路径依赖,逐步理顺体制机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逐步消除发展过程中障碍和束缚,把创新摆在中心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以创新贯穿中心一切工作,以创新为驱动力,在现阶段成果基础上谋求新突破,实现中心整体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坚持协调发展,拓宽发展视野。准确把握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发展趋势,顺势而上,主动作为,树立超前意识,追求一流标准,着力构建新的发展模式,使“十三五”规划既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又立足发展实际,既赋予60 一定创新性又着眼于整体基础稳步提升。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发展管理水平、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作为发展机遇,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中心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坚持规划协同,推进“多规合一”。把握好服从发展与调控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到中心事业发展规划与公园总体规划、文物保护规划等其他各专项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协调统一,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在文物保护、游人服务、安全建设、文化传承、管理利用等多方面充分发挥各类杠杆调节作用,多规合一,使公园进入一种动态均衡发展模式。——坚持服务共享,强化行业职能。以服务为宗旨,以游客为中心,服务民生,服务首都“四个中心”新定位,服务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新目标,强化中心系统整体发展,构建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秀文化、优化管理的“五优”示范体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探索社会公益性公共服务实现的最佳途径、方式和方法,提升管理输出,全面提升中心系统在公园行业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对首都乃至全国公园行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与时俱进,优化建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60 基本原则,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工作出发点,把统筹兼顾作为规划工作基本方法,紧密围绕新阶段要求,适度前瞻,秉承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坚持绿色发展,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整合服务资源,优化发展环境;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共享发展,不断优化历史名园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建设管理理念,坚持和谐宜居之都的共建共享,走质量提升、内涵发展之路,充分保证文化价值的最大传承,充分发挥历史名园的价值功能,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促进首都历史名园全面、均衡发展。——坚持问题导向,谋划重大项目。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改革导向,紧扣制约公园发展难题,紧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紧抓关系中心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加强中心发展战略调研,提出解决路径和战略举措。研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公园定位、生态安全等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事项,科学规划文物保护、文化发展、平安公园、民生改善等一批作用显著的重大项目,补短板、增后劲;促均衡、上水平,通过系列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总体目标是“秉承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北京“四个服务”职能,创新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新模式,保护好首都珍贵历史名园,传承好古都历史名城文化,服务好北京“四个中心”定位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先行先试,引领首都行业发展,辐射津冀,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十三五”期间,通过创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打造以历史名园为核心,教科文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新模式。依托中心优势资源,60 科学建立符合市属公园实际的历史名园保护管理模式,科学编制历史名园保护规划,把市属公园打造成为北京历史名园体系的核心,使中心成为人文北京的窗口、科技北京的先行、绿色北京的精品。“十三五”期间,立足北京“四个服务”职能,紧密围绕新时期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搭建多元化公益性综合服务平台,服务首都核心功能,模范推进首都公园事业全面发展。先行先试,引领首都行业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逐步理顺资金保障渠道,让市属公园的公益服务属性更加凸显,公益服务供给更加丰盈,把市属公园打造成为服务首都功能的核心资源。2.具体目标——建立北京历史名园核心保护体系。充分发挥中心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聚集效应和品牌效应,大力推进两个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名园保护建设,培育一批具备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条件的公园。实施市属公园核心发展战略,对市属公园历史文物保护工作开展顶层设计,科学编制保护规划,建立符合市属公园实际的历史名园保护管理模式,逐步推进、理顺历史名园保护投入机制,把市属公园打造成北京历史名园体系的核心,打造成为服务首都功能的核心资源,让历史名园的秀丽瑰宝跨越时空传承永续。引领行业示范,不断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北京其它历史名园和公园,向国际一流管理水平的历史名园行列迈进,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60 ——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格局。把中心工作放到首都发展大格局中去思考、去推动,形成“合理疏解功能、保护核心资源、优势资源输出”三条工作路径,推动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坚持公益属性,科学“瘦身健体”,疏解非公益服务功能,逐步将中心党校迁出北海公园,园林学校分部迁出天坛公园。——奠定首都生态文化格局基础。以首都历史名园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引领、带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北京,实现共建共享,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打造以历史名园为基础,以各历史名园为重要节点,通过生态廊道相互连接形成系统的首都生态文化格局,成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建立首都园林科教文化资源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各市属公园作为首都历史名园的文化作用,发挥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市园林科研院、北京植物园、北京动物园和北京市园林学校的科研、教育骨干作用,建立融园林文化、教育、科研、科普为一体的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强化信息共享、科研平台共享、优势资源共享,形成“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实现“四个支撑”发展目标,提升对首都园林绿化行业、绿色北京建设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先锋和平台作用,全面促进中心科教文化事业发展,提升中心系统整体影响力。——探索国家重点公园管理示范体系建设。采用分级保护与分类保护相结合方法,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利用、重点突出、协调发展”60 原则,加强对国家重点公园的保护与管理;研究国家重点公园保护、管理与控制模式,构建先进管理体系;探索国家重点公园管理示范体系建设,实现“原真性保护、合理性利用,持续性发展”目标,发挥国家重点公园引领示范作用,开创中心发展新局面。——构建中心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立足首都“四个服务”职能,遵循北京“四个中心”定位,科学调整中心战略目标和规划定位,遵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和要求,打造“以历史名园为核心,融科教文为一体共同发展的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新模式”。以市属公园为先行,从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入手,推进中心系统管理能力和管理体系科学化,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努力推进政策体制改革,促进公园公益服务供给更加充盈,推动历史名园保护管理更具可持续性。三、发展战略未来五年发展战略是:抓住“一条服务主线’,搭建“两个展示平台”,确立“三步走”发展目标,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定位,实施“五大发展战略”,推进“六大体系建设”。(一)抓住“一条服务主线”。中心作为首都重要的公益性服务机构,未来发展核心将坚持科学发展,立足以市属公园为核心的历史名园,充分发挥教科文优势,以更好地服务广大游人和市民为工作主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公园行业典范。(二)搭建“两个展示平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主动适应新常态、新要求,深挖潜能、整合资源60 、集中力量、突破创新,找准定位,实现“健全制度,固本强基,创新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新模式;管理输出,引领示范,打造公园行业典范新目标”,搭建历史名园保护展示和服务管理示范展示两个平台。整体提升市属公园品质和形象,树立公园行业标杆引领作用,整体提升中心影响力。一是搭建历史名园保护展示平台,完善历史文物保护与展示、基础设施建设、园林景观提升、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五方面建设。——完善历史文物保护与展示建设。逐步完善历史名园保护与管理利用机制,保护关口前移,加强遗产和文物监测,变被动为主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真实再现历史名园历史原貌,保护古都历史格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充分挖掘历史名园文化内涵,在古都风貌保护、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历史名园发展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安保设施等多元化建设格局,进行统一规划和改造,推进历史名园服务综合体系建设,实现动态管理,加大历史名园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和修缮、管理力度,消除公园地下管网设施老化等安全隐患,提高历史名园文物保护和为游人公众服务水平,实现历史名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园林景观提升建设。60 突出历史名园景观特色,遵照公园总体规划和文物保护规划,延续公园历史景区景观意境,创新公园建设,通过增彩延绿等打造公园经典景观;创新绿化管理,通过精心养护保证园林精品景观可持续性;创新生态管理,通过节水节能等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园林,切实保护古都风貌。——完善可移动文物保护建设。建立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机制,制订相应保护标准,完成可移动文物普查建档、鉴定定级、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等基础性工作,加强文物信息采集,搭建文物数字化平台,研究文物保护、管理、陈展的有效方法,以文物为媒介,开展文物巡展、互展和学术交流,扩大中心影响力。——完善可持续发展建设。建设历史名园资源集约化管理示范平台,积极推广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绿色能源应用技术,大力开展乡土植物应用、园林植物新品种推广、中水利用、雨水回收、透水铺装、节能改造等节约型建设,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林建设,整体提升公园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中心系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二是搭建服务管理示范展示平台,构建首都和京津冀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品牌、公共服务、管理模式和科教创新五方面示范。——构建首都和京津冀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发挥首都历史名园区域生态优势,在景观改造提升、生态治理、水体保护、绿色廊道建设、无公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彩延绿”和杨柳飞絮控制、良种繁育60 等多方面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借助“京津冀园林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北京”,服务京津冀生态一体化,实现共建共享,带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文化品牌示范。坚持“文化建园”方针,着力培育公园文化品牌、提升公园文化内涵,大力挖掘世界文化遗产、皇家园林、历史名园文化资源,利用京津冀地缘相接、文化一脉等有利条件,搭建京津冀公园景区文化展示和传播平台,整合资源、综合推广,创新文化活动,加快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健全公园文化研究机构,注重文化载体建设,带动全国公园行业文化建设、发展和交流。——构建公共服务示范。坚持“以游客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围绕“三个面向”,履行“四个服务”职能,发挥公园服务主体作用,搭建中心公共服务公益示范平台,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健全科学有效的长效服务机制,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拓展服务外延,主动为中央和驻京单位提供针对性服务,为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构建管理模式示范。加强公园行业政策法规研究。吸收、60 运用国内外最新管理成果,建立公园可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着力推进公园管理理念、方法和制度创新,不断健全中心管理机构,优化管理制度,推广网格化管理等管理模式,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深化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构建公园行业创新发展示范平台。——构建科教创新示范。充分发挥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市园林科研院和北京市园林学校在同行业建设中的作用和能力,主动输出优势园林科教资源,推动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大力推进共建共管、社会合作,开展技术、管理、学术交流活动,构建融园林科研、教育、文化为一体的资源服务平台,建立京津冀园林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加速成果转化,开展科技攻关,建立人才培养新机制,推进团队建设,不断扩大京津冀、国内、国际行业交流,努力在行业建设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三)确立“三步走”发展目标。确立“打造首都历史名园典范、全国公园行业典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历史名园典范”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心发展目标的必然途径。中心发展第一步战略目标是2016年至2017年,将市属公园打造成为首都历史名园典范,补全管理中短板,苦练内功,外提影响,构建公园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科学有效,配套服务设施明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行业引领作用更加凸显。中心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是2018年至2019年,全面巩固历史名园建设成果,强化公园文化创意、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形成完整管理体系,创立北京市属公园行业管理品牌,创新示范,60 引领行业发展,全方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全国公园行业典范。中心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是2019年至2020年,围绕北京城市定位和功能,充分发挥中心系统文化、科教和管理等资源优势,加强同国内国际同行业间交流合作,以国际化视野,面向社会输出品牌,提升中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历史名园典范。(四)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中心作为公益事业单位,是首都“四个服务”的重要窗口,“十三五”期间主动融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努力在“三个面向”、“四个服务”中找准结合点,寻找突破口,拓展新功能,更好地为首都“四个中心”定位服务。(五)实施“五大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心“十三五”期间“三步走”发展目标,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定位,实施管理、服务、文化、安全、人才五大发展战略。——实施管理战略。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思想,建立可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运用国内外先进管理方法,健全中心管理机构,优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管理制度化,促进管理全覆盖。正确认识传承和发展关系,统筹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种效益关系,60 进一步明晰中心发展定位、发展方式、实施路径、落实保障等问题,优化中心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内涵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构建公园行业发展创新管理平台。——实施服务战略。坚持“以游客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坚持中心公益事业属性,搭建“五优”创新示范平台,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手段,转变服务方式,把市民和游人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作为改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高“四个服务”能力。——实施文化战略。坚持“文化建园”方针,深挖中心系统历史文化内涵。发挥中心系统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和展示传播窗口的功能,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举办国际性文化活动,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坚持文化建园工程,丰富景观内涵;坚持文化展示工程,提升公园价值;坚持文化育人工程,提高整体管理能力。——实施安全战略。牢固树立“安全是主线,也是底线”理念,始终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首位。站在新起点,面临新机遇,要实现中心又快又好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以“管理创安、科技创安、服务创安”为主线,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创新安全理念,探索科技创安新常态机制,建立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公园行业安全典范建设。——实施人才战略。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按照行业特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60 鼓励创新,依靠人才发展中心各项事业。建立不拘一格选配发展所需人才的用人机制,积极搭建人才培养平台,营造良好优秀人才培养环境。(六)推进“六大体系建设”。开展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平安公园、园林科教、智慧园林、专业人才“六大体系”建设,推动中心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四、基本任务按照实现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平安公园、园林科教、智慧园林、专业人才“六大体系”建设需求,从全局角度统筹安排“十三五”时期中心发展建设重点任务,具体如下:(一)遗产保护体系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北京市公园条例》等相关文件,坚持保护为主发展原则,全面推进中心系统发展建设,以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有效保护历史名园,日益完善基础设施,明显提升公园景区质量和景观水平,显著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完善的公园建设管理体系。1.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历史名园一是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凸显中心发展地位。市属十一家公园中,颐和园和天坛已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十三五”期间将全力推动申遗承诺实现,恢复颐和园、天坛完整性和原真性,景山公园、中山公园、北海公园作为北京皇城不可分割的部分,“十三五”期间按照北京市中轴线申遗整体工作60 安排,大力推进景山、中山、北海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二是保护传承历史名园,彰显首都文化底蕴。中心所属十一家公园均为北京首批历史名园,历史名园是北京古都风貌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无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文化价值,不仅是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也是北京古都风貌的直接体现。“十三五”期间按照历史原貌逐步推进一批重点文物建筑的修缮和复建,真实再现其历史风貌,传承北京皇城历史格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格局。三是加强文物建筑维护,实现文物周期性修缮。按照《公园总体规划》和《文物保护规划》要求,稳妥有序安排文物建筑修缮计划,加强文物建筑保护监测和日常巡查,实现常态化周期性保护管理。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历史名园日常维护和定期修缮相结合的资金保障制度。坚持科学严谨设计、方案论证和精细施工,严格工程修缮管理,重点加强古建文物修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文物修缮质量。四是制定文物保护规划,缓解环境承载压力。制定颐和园、天坛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措施,制定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相衔接的历史名园保护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在游客高峰期,采取分时分区管理、价格调控、预约限流等措施,缓解历史名园的接待压力。2.统筹推进,持续提升公园硬件设施水平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园服务设施水平。60 公园各类基础设施尤其是地下管网建设年代久远,老化严重,“十三五”期间将通过公园综合管沟建设消除地下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提高为游人服务设施水平,保证公园可持续发展。二是实施公园周边区域环境整治,提高公园承载力。“十三五”期间加快推进公园总体规划实施,创造条件收回公园周边规划用地,通过环境整治尽快予以开放扩容以缓解公园游人压力。同时,加强公园周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实现公园内外同步协调发展。3.节约创新,实现历史名园可持续发展加大公园养护与景观提升改造力度,保护、营建精品园林景观。保护公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科学合理种植、调整乔灌木和地被植物,争取最大生态效用。在保证公园景观风格统一前提下,突出“一园一品”特色植物,加大公园代表性景观植物培植力度。在古树保护、花卉养育、草坪管理、花卉展览等各领域推广使用新产品、新技术。提升公园园林管理科技水平,探索大数据时代园林管护模式,落实“海绵”公园建设,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延续公园园林景观意境。(二)文化传承体系挖掘和弘扬历史名园优秀文化,优化文化传承模式,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突出园馆院校文化特色,提高中心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独具魅力的首都文化服务品牌,打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产业链,推动中心整体60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更好地服务北京“文化中心”定位。1.打造品牌,提升中心系统文化活动内涵市属公园多年来一直坚持“文化建园”方针。文化是公园的软实力,是北京历史名城的文化内涵和重要载体,提高、整合公园文化资源,打造整体文化活动体系,兼顾共性,突出个性,合理布局,树立核心品牌,提升公园文化活动内涵。一是要发挥市属公园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皇家园林和历史名园文化资源优势,搭建京津冀公园景区文化展示和传播平台,促进京津冀公园景区一体化文化交流、融合和发展;二是要依托中心系统资源优势,紧密对接2022年冬奥筹备工作,突出主题文化,丰富、完善、巩固具有公园文化特色的百项系列文化活动,打造公园文化活动品牌,提升文化活动和展览展陈水平。三是充分利用园博馆研究、宣传教育和展示功能,发挥园博馆平台作用。2.创新体制,打造特色商业文化探索中心文创发展新模式,创新管理体制,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求,形成科学合理的商业营销体系,理顺营销机制;加大商业企业运营研究,建立商业营销专业化团队;大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制定旅游文化商品产品规划,加大旅游纪念品研发力度,提高旅游商品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加强与社会优势资源合作,通过资源互换、加盟合作、利益共享等模式,引入专业技术、新颖创意和优势资源,优化公园经营结构,加快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便捷、高效多渠道销售网络,60 实现公园商业企业良性运营,形成特色商业文化。3.完善制度,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与利用按照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要求,开展市属公园可移动文物普查建档和鉴定定级等基础性工作;完善文物库房、展厅展览等文物保护措施;对破损文物开展抢救性修复;争取政府资金,设立可移动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机制和标准;加强可移动文物的合理利用,引入市场机制,服务大众,开展公园文物展览、海外巡展、互展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公园文化内涵,扩大北京历史名园影响力;鼓励公园文物学术研究与应用,着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文物管理与修复的专业队伍。4.以人为本,加强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公园文化服务硬件设施也是公园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公园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载体。加大公园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维护力度,建设一批具备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文化服务设施,将历史名园打造成首都文化的亮点。5.多措并举,提高为游客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市属公园服务管理规范》,建立一套科学、明晰的公园文化服务管理和实施准则;加强公园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吸引各类优秀人才从事公园文化服务领域,培育一支精通园林文化、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视野、善于创新的公园文化服务队伍,为市民和游人提供高水平文化服务。进一步完善非紧急救助服务,畅通游客需求表达渠道,促进公园服务不断创新。60 (三)平安公园体系平安公园既包含安全服务市民和游人,同时也包含加强公园自身安全管理,提高公园应急处置能力。安全是各项工作的标准和底线。站在新起点,面临新机遇,安全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创新安全理念,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完善发展思路,管理创安、科技创安、服务创安,推进公园职工安全技能素质建设,探索新常态机制,建立有效的平安公园体系,实现“公园是我安全的家”发展目标。1.推进预案建设,适应安全管理新常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把应急管理作为安全工作重中之重。按照市属公园特点,加强事前隐患排查治理,构建以日常应急管理管控机制、应急事件发生前预警机制、发生应急事件时的响应机制、协调机制和媒体应对机制、善后处理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应急预案体系,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置办法,将机制固化于制度之中,提升公园应急管理水平和管控风险能力,预防和应对公园突发事件,防范恐怖暴力和个人极端行为,增加市民游客安全满意度,保障市民、游客、职工人身安全和公园文物古建安全,维护首都安全稳定。2.推进科技建设,满足安全管理新要求以“智慧公园”建设为载体,以安全管理创新为主线,深化科技创安工作,建设数字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整合视频监控报警信息资源,建立“核定、安检、发布、疏导”四位一体的科学60 游客流量管理系统,提高游客游览舒适度,充分发挥监控、广播、安检和互联网作用,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实现各公园应急指挥系统信息即时共享,各部门统一协作应对,保证无论何时何地的通讯畅通,提高预知、预警和协同高效处置能力,使中心的科技创安工作走在全国公园系统前列。3.推进文化建设,打造平安和谐公园注重安全文化引导教育,完善安全文化制度,强化安全文化执行,加强安全文化宣传,让安全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内延外伸,培育广大职工对安全的自觉、自愿、自需、自求意识,逐步转变安全理念,建立“人人自觉管安全、管好安全为人人”的安全氛围,创建安全文化“北京公园模式”,打造“公园是我安全的家”平安公园理念,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安保队伍建设,落实百名“公园安全管理师”培训计划。4.推进法治建设,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以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北京市公园条例》为标准,完善公园安全管理规定和法律法规,建立公园安全保障法律体系。加强执法人员专业培训,严格遵守行政执法处罚程序,做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总结和推广执法经验,提高执法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切实提高排除安全隐患的能力,有效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创建北京公园安全生产标准化典型。优化执法力量配备,做到执法范围覆盖公园每一个角落60 ,保障执法装备齐全、有效,准确采集违法证据,全面提升执法能力。充分发挥公园窗口作用,大力宣传安全理念、安全法律法规及重大安全举措,在中心系统营造遵守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规范的和谐氛围,牢牢树立安全意识。(四)园林科教体系充分发挥中心系统资源和人才优势,依托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市园林科研院、北京植物园、北京动物园和北京市园林学校的科研、科普和教育龙头作用,以科研攻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核心,推进科普品牌化、常态化,全面深化教育模式改革,调整优化科技人员结构,探索一套适应首都发展需求的科技教育体系,力争在遗产与历史名园保护、古树保护、珍稀动植物保护、种质资源保存、新品种培育、无公害防治、杨柳飞絮防治等园林生态与文化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取得新成果,园林科普水平提高形成新亮点,园林职业教育取得新进展,实现园林科教“四个支撑”发展目标,全面促进中心科技教育发展,发挥行业引领作用。1.强化科研攻关,对接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和首都宜居城市建设需求,强化应用性科研项目研究,开展节约型、生态型和环境友好型绿化建设与养护技术研究,服务首都园林绿化行业战略发展;依托中心科技成果,紧密结合公园发展需求,实施低碳绿化养护管理、绿化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技术集成推广示范,60 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打造科技兴园典范;围绕历史名园保护,拓展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中国园林历史研究中心、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及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园林古建筑研究中心等园林历史文化研究平台,促进科研条件、科技水平提升。2.引领行业发展,推动园林科教资源输出依托中心园林科教资源、人才储备和行业优势,本着“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紧密合作、互利共赢”原则,借助“京津冀园林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三地辐射带动,在园林生态功能评价与优化技术、园林绿化废弃物循环利用、园林有害生物生态治理等领域加快技术输出,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主动开展合作研究,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开展互助帮扶,提升区域整体研发和创新能力,积极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3.创新科普形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中国园林博物馆、动植物专类园、北京市园林科研院和北京市园林学校的科普教育优势,突出世界文化遗产单位、历史名园的科普教育特色,整合中心资源,拓展中心“4+1”科普活动品牌影响力,实施“两个一”(一园一品牌、一园一特色)科普品牌创建工程,打造特色科普品牌;依托中心科普资源优势,开展科普基地申报工作,实现科普教育基地在中心系统各单位全覆盖,构建“馆、地、屋”科普新格局,建立特色鲜明、运行规范的行业科普典范基地。60 建设中心科技资源数字化平台,增强科普的及时性、互动性和广泛性。拓宽科普渠道,强化新媒体、自媒体应用,提升中心科普工作影响力;健全中心系统科普组织机构,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队伍,构建一个长效、稳定的科普工作组织体系,提高中心科普工作能力和水平。4.提升综合实力,引领园林职业教育新发展发挥北京市园林科研院和北京市园林学校科研与教育资源优势,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深入开展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应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以“双师型”为主体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开展“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推进首都园林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发挥教育平台作用,面向行业开展多层次、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五)专业人才体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运用科学系统理论,切实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干部和职工管理机制,优化管理、专技、工勤三支队伍结构,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一流、富于创新的干部人才队伍,为中心发展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人才保障和广泛的智力支持。1.强化管理,统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60 统筹做好管理、专技、工勤三支队伍建设,强化管理、优化结构、提升素质、激发活力,充分发挥中心人力资源优势,为中心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2.改革创新,切实加强思想引领思想建设是根本,中心系统将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首都“四个服务”职能,切实加强职工思想教育,树立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思想,引导职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新机制和新方法。3.加强教育,着力强化素质提升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知行合一、学用相长的学习观,整合中心优势资源,构建立体化学习服务体系,建立学习型、服务型组织建设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大规模培训、大幅度提高素质的战略任务,全面加强理论教育、业务培训和党性教育,促进职工队伍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技能双提高。4.统筹保障,实施高端人才行动计划结合新时期首都城市发展定位,实施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建立一支适应首都发展建设的人才队伍。尝试“人才”使用双轨制,留住、用好现有人才。统筹中心系统人力资源,建立文化创意、文物管理、古建修缮、园林研究、植物保护、文化策划和财会审计等人才专家库,不断完善专家库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库智库作用,推进中心整体工作上水平。5.健全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60 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管理体制创新,转换用人机制,扩大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继续推行公开招聘制度,合理调控管理、专技和工勤岗位比例,严把“进口关”,提高新进人员素质。探索特设岗位,不断完善中心岗位管理。建立、健全符合中心系统特点的收入分配方法、考核机制和聘后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工勇于创新、勇于争先的工作积极性。(六)智慧园林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心现有资源,以“智慧园林建设”为引擎,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创新成果,建设面向公众服务、业务管理及决策支持的“园林智慧化”体系,推动中心系统信息化相关政策、标准以及机制的研究与探索,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打造创新、科学、先进的管理和服务运营体系,为园林智慧化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引领公园行业智慧体系建设。1.统一规划,升级改造基础化网络一是完善光纤通信网络资源布设。立足长远,统一规划,在各公园重点门区、园中园、游船码头、索道等售检票区域布设充足光纤链路资源,以提供给各类应用系统使用。二是拓宽无线通信网络共建渠道。充分借助互联网提速降费契机,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共建园内“热点”,游客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实现公园景区无线网络全覆盖。2.科技引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完善科技安防类业务系统建设。通过搭建视频图像监控、人流统计报警、智能广播、LED60 屏幕内容显示、应急指挥调度五大系统综合科技安防平台,全面提升安全防控水平,实现做到事前可追踪、可防控,事中可调度、可指挥,事后可处理、可追溯等功能,切实保证游园安全。二是建立保护与监测基础数据信息管理平台。通过搭建古建修缮系统、绿地养护系统、网络化管理系统平台,对公园景区内各类文物建筑、景观资源进行信息化数据处理,对古树养护、植被灌溉、湖水水质等进行数据监测统计,实现量化跟踪,便于管理。三是丰富售检票经营管理模式。对园区内经营的各类票种以条码、二维码、无线射频卡等多种票面相结合形式,以电子闸机或手持验票机方式刷卡(码)入园,搭建包括公园门票管理系统、游船游艺类管理系统等综合票务管理平台,实现售检票联网化。四是筹建园林科研科普管理信息平台。筹划园林科研科普类业务系统的开发建设与推广使用,通过建立、健全中心级科研科普课题申报、管理系统平台,提升课题管理效率,完善全中心科研成果库的现代化管理,便于科技成果的统筹、数据分析和成果转化。五是加强公园行政办公类业务系统开发使用。加强内部行政办公类业务系统(含移动端)的开发与使用,将日常的公文流转、财务统计报表、组织人事招聘选拔聘用以及工青妇等日常工作信息以业务系统的形式予以展现,提高公园信息化水平。3.创新渠道,提升对外公共服务水平60 一是提升门户网站及网络媒体宣传力度。通过互联网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与公众进行沟通交流,提升公园网络媒体宣传力度,并为今后在官网上提供在线服务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二是推广电子商务平台及品牌营销。积极推行网上电子商务平台,以多种购票和支付形式为游客提供网上便捷购票途径,弥补门区因售票窗口不足所产生的大量人流聚集情况。逐步推出公园组合旅游产品、特色商品网上预定和交易。形成以中心为服务平台,以中心系统各单位为主要服务载体,汇集中心系统各单位周边餐饮服务的综合旅游产品营销平台。三是完善各类导览讲解服务软件。提供给游客基于讲解服务的APP或微信公众平台,通过网站预先下载或园区WIFI网络在线使用两种方式,为游客提供多样化导游讲解服务。四是延伸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体验功能。在景区设立游客综合服务中心,为来园参观游览游客提供便捷的OTO(线上到线下)体验服务。服务中心设立以电子触摸屏幕为载体的旅游相关信息查询、景区导览软件下载、经典游园线路规划打印、电子门票兑换实体纪念门票等一众体验服务,切实将网上所提供的虚拟便捷服务转化延伸为可视可感知的实体服务。五、重点项目60 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找准定位,整合资源,系统谋划,统筹设计,谋求突破,从基础夯实建设、历史名园保护、管理服务升级、安全保障全面、职能健全完善、国际影响力提升等六个方面实施十六项重点工程,共计657项工程,投资87.96896亿元。(一)基础设施持续发展建设工程(共38项,投资3.4271亿元)各市属公园均为首都历史名园,园内地下管线随着公园景区建设同期陆续建成,因缺少统一规划,布局不均衡,已不能适应公园发展需求,且各类管网大部分建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管网老化严重,给公园正常运行和安全生产带来隐患。“十三五”期间计划对市属公园内41万延米水管线、20万延米电力管线、14万延米热力管线和2.6万延米燃气管线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综合管沟,整体改造、更新各类管线配套设施,推进基础设施综合体系建设,综合高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公园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历史名园硬件设施水平,为公园发展打下良好硬件基础。(二)历史名园保护修复工程(共49项,投资15.66139亿元)加强对历史名园主要古建筑、标志性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启动香山昭庙和静宜园二十八景二期、颐和园文昌院文物库房二期和须弥灵境、北海万佛楼大佛殿和天坛南坛墙修复、广利门及泰元门等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程60 ,真实再现历史风貌,保护建筑群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传承历史建筑信息。全力推进以颐和园听鹂馆、北海西天梵境建筑群、景山寿皇殿等修缮工程为龙头的重大古建筑修缮项目,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使公园的古建筑文物得到妥善保护与利用,推动北京城市文化事业和古都风貌保护事业发展。(三)生态景观治理提升工程(共64项,投资13.1746亿元)重点围绕首都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增彩延绿”、“杨柳飞絮防治”等园林绿化景观调整、古树名木复壮、特色园林景观保护、重点景区景观改造提升、水体生态环境整治、重点特色花卉展览、节假日和重大活动环境布置等工程,重点开展颐和园万寿山周边绿化提升、天坛外坛景观恢复、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周边景观改造提升、陶然亭北湖岸整体景观提升改造、玉渊潭南线河岸线绿化改造提升、紫竹院双紫渠两岸生态景观环境改造等项目,努力打造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养护的精品园林,创建绿化与服务的新契合。(四)公园景区游客量管控工程(共16项,投资13.6910亿元)按照公园总体规划和文物保护规划要求,通过历史名园内部及周边环境整治,挖掘景区资源,扩容景区空间。一是对现有服务区和景区进行合理规划,逐步开放一批新的景区,开发一批新的旅游路线,打造一批新的游览项目,丰富游览内容。以颐和园、天坛公园、北海公园为试点,挖掘夜间旅游资源,60 打造第二旅游空间;二是提高游园舒适度,实施游客流量管理,探索分时分区管理、价格调控、门票网络预售、实名预约等限流措施,促进历史名园游客量逐步合理化,缓解历史名园接待压力;三是针对历史名园被占用等遗留问题,制定腾退清理计划和方案,逐步推进规划范围内驻园单位搬迁工作,明确四至边界,恢复历史名园格局风貌和历史原真性。推动落实天坛住户搬迁,恢复天坛坛域完整性。四是加大北京历史名园公园周边环境改造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整治公园门区环境,完善停车场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五)可移动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共25项,投资6.2925亿元)大力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力度,启动颐和园文昌院二期文物库房和天坛公园文物库房建设,以中国园林博物馆和颐和园文昌院为依托,建立一流的公园馆藏文物陈列展示场所,打造国际文物文化交流中心,以此带动各公园文物管理水平与国际水平接轨。推出颐和园须弥灵境建筑群内原状陈设、北海小西天历史原状陈展、景山寿皇殿、关帝庙展览展陈等,做好古建景区的历史原状陈展工作,发挥公园历史文物价值,组织北京园林精品文物海内外巡展活动。(六)窗口服务形象提升工程(共65项,投资4.0731亿元)60 从软、硬件两方面入手,普遍提升市属公园硬件服务设施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公园文化服务硬件设施示范项目,使之成为以首都为核心世界城市群的亮点和标志之一,成为展示首都公园时代建设成果的标志,树立良好的全国公园行业服务典范窗口形象。重点推动紫竹院综合服务区、玉渊潭冰雪文化活动项目等建设工程。(七)历史名园文化活动展示推广工程(共42项,投资4.0016亿元)提高、整合公园文化资源发掘与利用能力,突出公园是北京历史名城文化内涵和重要载体,在古都风貌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设计推出具有公园文化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搭建公园景区文化展示和传播平台,形成北京市属公园整体文化活动构想,兼顾共性,突出个性,合理布局,树立核心品牌,丰富、完善和提高市属公园百项系列文化活动工程,重点打造春节文化活动、名优植物展、生物科普活动、名人文化展、皇家园林历史文化展、休闲健身竞赛活动和志愿者公益活动等各类文化精品活动,挖掘公园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八)历史名园文化交流交往工程(共14项,投资0.1150亿元)以2022年冬奥筹备为契机,60 发挥历史名园在首都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中的作用,挖掘和弘扬历史名园优秀文化,优化文化服务模式,打造北京公园核心文化服务品牌。充分发挥中心技术、文化、管理等资源优势,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面向社会输出品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影响力,提升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缔结友好园林、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等形式,与国外同行业开展展览、人员、技术和管理交流等,扩大历史名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加速和提高公园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和质量,增强国际对中国园林文化了解,增进国际间合作和友谊。重点开展颐和园馆藏文物海外巡展、静宜园系列文化展、筹办国际动物丰容大会等交往活动。发挥中心文化资源优势,加强京津冀地区公园景区合作交流,推进京津冀公园景区一体化文化交流,实现三地文化活动联动:一是利用京津冀地缘相接、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等有利条件,搭建三地公园景区文化展示和传播平台,建设公园文化展示和传播中心;二是利用京津冀公园优势构建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整合社会学术力量,打造高端学术论坛,促进国际文化学术交流。重点开展京津冀公园、景区联合主办文化活动,京津冀名家书画联展等;三是组织京津冀地区知名文化景区推介,开展京津冀公园景区管理技术和经验交流,加大京津冀公园与景区年卡推广力度等。(九)科技创安人文安保工程(共44项,投资1.5974亿元)着力提高历史名园服务管理水平,为游人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加快推进首都世界名园典范建设。一是建立市属公园安全检查系统。在门区划定安检区,安装安检大棚,设置安检专用x60 光机、安检门等,专业安检员配备手持安检仪上岗。二是建设市属公园智慧消防系统。包括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数据传输装置、电气火灾探测器、消防水系统、独立式烟感探测报警器以及电气火灾监控设备,实现全线互联、统一联网报警监控和集中管理,加强公园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力度。三是实施技防、物防系统整体提升改造工程。包括视频监控系统从模拟系统向高清数字系统改造、公园游人人数统计发布系统建设、技防设施提升以及古建筑消防细水雾灭火系统、公园消防供水系统、应急处置基础设施配备等安全基础设施改造。(十)北京园林科教基地建设工程(共96项,投资19.736843亿元)建设北京园林科教五大基地,提升科教对首都事业发展和园林绿化行业发展的支撑力。积极争取相关部门资金支持,重点建设北京园林科研院科研实验基地、中国园林博物馆园林文化展示中心、国家植物园植物科普教育中心、国家动物园动物展示中心、北京园林学校园林文化教育中心,形成园馆院校五位一体的园林科教服务体系,打造全国园林行业科技、科教交流与合作平台。(十一)国家重点公园示范建设工程(共33项,投资0.9040亿元)建立国家重点公园示范体系,以颐和园、香山公园、北京植物园和紫竹院公园为试点,构建示范管理体系,建立国家重点公园管理标准。一是特色空间格局保护利用方面,从特色山水格局、主体景观结构、景观意境等方面进行保护利用规划;二是景观资源保护利用方面,对园内60 文物古建、古树名木、园林植物、园林水体等方面提出保护原则与措施;三是协调控制方面,对园内及周边建控地带建筑风格、功能与景观以及周边环境等规划协调控制,发布公园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保证公园可持续发展。重点分析国家重点公园周边区域发展对国家重点公园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研究国家重点公园管理办法,研究公园保护范围划定及周边用地控制,编制国家重点公园保护与控制规划,发挥国家重点公园在生态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提高公园规划建设和保护管理水平,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十二)资源集约管理示范工程(共39项,投资3.010826亿元)公园管理与建设本着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历史名园资源集约管理示范平台。强化资源的再生利用,开展节能减排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广绿色垃圾处理、中水利用等垃圾资源化技术,大力开展绿色能源应用、植被乡土化、阳光夜景照明、雨水回收利用、透水铺装等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系列工程,落实“海绵公园”建设,推动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园林建设,通过增彩延绿等技术手段,整体提升公园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丰富公益服务内涵。(十三)数字化智慧园林建设工程(共108项,投资2.0010亿元)全面启动全数字、互动式、高智能智慧型数字园林60 建设工程。面向游客,着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加强门户网站及网络媒体宣传力度,积极推行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及综合旅游产品品牌营销,完善公园各类导览讲解服务软件,增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体验功能,切实将网上所提供的虚拟便捷服务转化延伸为可视可感知性的实体服务。面向管理者,着重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广网络化管理,建设科技安防业务系统、售验票经营管理模式、保护监测信息基础数据管理平台和园林科研科普管理平台,加强行政办公类业务系统开发,提高公园内部行政管理信息化水平。(十四)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共22项,投资0.1801亿元)建立和完善符合历史名园发展需要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良好机制。统筹建设好管理、专技、工勤三支队伍,优化结构、提升素质、激发活力,充分发挥中心人力资源优势,为中心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加强思想引领和素质提升,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素质一流、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结合新时期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抓住“建设国际一流历史名园传承古都历史名城文化”目标,设立创新平台,积极尝试“人才”使用双轨制,留住、用好现有人才,着力加强适应世界名园建设的高端人才引进工作。统筹中心和首都人力资源,建立人才专家库。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完善聘用制度,建立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继续推行公开招聘制度,严把“入口关”,提高新进人员素质。探索、建立、健全符合中心系统特点的收入分配方法和考核机制,不断完善中心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工勇于创新、60 勇于争先的工作积极性。(十五)志愿服务示范体系建设工程(共1项,投资0.0025亿元)在各市属公园和园博馆探索志愿服务新模式,优化志愿服务体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建设。继续开展公园之友志愿服务项目,推行游客自治管理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创新机制;继续优化学生志愿者和社会义务监督员等志愿服务模式。制定和完善志愿者培训、考核、岗位安全、后勤保障等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服务规范,加大培训考核力度,做好志愿者管理与保障工作,着力打造具有中心系统特色的志愿服务示范体系。(十六)协会、学会发展带动建设工程(共1项,投资0.1亿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和各类学会的研究推广作用,搭建行业交流、合作平台,拓展国内外行业联系和沟通,开展培训、讲座、考察和合作交流,组织技术协作公关、课题研究、成果推广、项目评估等活动,开展国内外行业有关信息、资料的调查、征集、整理和分析,组织国内外技术、管理、信息交流,为行业发展、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推动行业技术、管理、服务有序发展。60 六、实施保障(一)完善规划体系依据《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中心“十三五”规划采取“统一组织、部门协作、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综合衔接、融入汇总”的工作方式,编制形成以规划纲要为龙头、专项规划为支撑、所属各单位规划为基础的“两级”(中心整体规划和所属单位规划)、“三类”(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和一般专项规划)规划体系。在编制《中心“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编制“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平安公园、园林科教、智慧园林、专业人才”等6个重点专项规划和15家单位事业发展规划,作为本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细化和延伸,集中反映了中心在这些领域的发展目标。市公园管理中心各部门、各单位要依据本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战略任务,结合自身实际,突出区域特色,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细化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形成落实本规划的重要支撑和抓手。同时要做好与其他规划的协调衔接,加强约束性指标和重大任务的衔接协调,确保落到实处。(二)加强党的领导中心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举全中心之力,集中资源、人才与技术优势,“一盘棋”系统联动,攻坚克难,造就首都公园速度。“十三五”各项规划任务目标的落实,要依靠党的领导60 ,切实提高全中心系统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筑牢反腐倡廉防线,纠正“四风”,加强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切实抓好责任分解、考核、追究三个关键环节,为中心发展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三)坚持高位推动建立“十三五”期间事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将中心各项建设任务纳入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有关部门层层抓、明责任,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和投入到位,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四)健全工作机制成立规划纲要实施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规划纲要各项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各部门、相关单位要建立各司其职、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制定规划纲要各项任务的分步实施方案,切实抓好工作落实。(五)统筹进度安排按照“十三五”时期北京发展战略要求和市公园管理中心发展需要,合理把握规划实施的阶段重点和建设节奏,按照本规划确定的总体安排部署,加强年度计划制订与实施,统筹协调,逐年落实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对约束性指标设置年度目标。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责,明确责任主体,60 做好年度任务部署,认真细化分解,切实保障规划目标有计划、按步骤落实。(六)实施重大项目围绕基础夯实建设、历史名园保护、管理服务升级、安全保障全面、职能健全完善、国际影响力提升等六个方面,合理安排规划纲要中具有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项目,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切实解决中心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健全重大项目实施机制,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审批、中期实施过程和后期绩效考评全过程管理,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考核,加强督促检查,有效支撑规划落实。(七)明确资金保障根据本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统筹做好年度财政预算。争取国家和北京市的资金支持,发挥区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参与规划项目建设。完善内部财务管理规定,明确资金管理关键环节的工作程序和标准,强化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监控和评价机制,提高资金集约化利用效率。(八)加强实施监督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完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加强落实督办,定期报告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进展情况,促进规划实施。60 (九)强化考核评价 严格目标考核,中心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和折子工程,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切实抓好落实。依据中心考核评价体系深入落实目标责任制度,不断完善考核程序和内容,对各部门、各单位进行规划目标完成、任务落实情况等方面的定期检查和终期考核。实行目标考核问责制度,加大对考核结果的公开力度,切实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十)规划实施调整 本规划纲要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组织实施。规划实施期间由于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时,按有关程序报批。本规划纲要经按程序报批准后,由中心各部门、各单位组织实施。要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原则,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举全中心之力,共同努力实现“十三五”期间发展蓝图。60 名词解释与概念1.国家重点公园指具有较好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园林历史悠久,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地质独特,具有重要影响和较高价值,且在全国有典型性、示范性或代表性的公园,是城市的重要标志。迄今全国共有63个国家重点公园,北京有十个,分别是颐和园、天坛公园、北海公园、动物园、植物园、中山公园、景山公园、香山公园、紫竹院公园和陶然亭公园。2.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明确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3.北京“四个服务”职能是指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服务。这是中央对首都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首都工作的根本职责所在。4.北京“四个中心”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明确城市定位,坚持和强化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60 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为新时期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5.北京历史名园是指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并能体现传统造园技艺的园林。它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或北京某一区域内,对城市变迁或文化艺术发展产生过影响。历史名园还包括在北京市域范围内,依托文物古迹建设的园林。2015年首批入选的25处公园包括11家市属公园,以及故宫御花园、恭王府花园等14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公园。6.公益性综合服务平台指以中心管辖的园馆院校为一体的非营利性城市公园集群,它们承载着城市生态改善、环境保护、文化传播、旅游休闲、防灾避险等多种功能,融入了北京旅游、教育、文化、文物、园林绿化等各个行业,集中展示和反映了各个行业发展建设的成就。7.智慧园林挖掘和利用中心资源,以“信息化建设”为引擎,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面向公众服务、业务管理及决策支持的“园林信息化”体系,打造先进、创新、科学的管理和服务运营体系,实现中心系统管理、服务、安保等全方位的智慧、绿色、高效,并促进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中心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8.安全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指组织一次全员培训、制定一项安全承诺、完善一套安全行为规范、建立一个运行系统(4S60 要素系统:安全行为观测子系统、安全考核激励子系统安全活动开展子系统、安全信息传播与沟通子系统)、制作一批宣传材料。9.“四点一线”安全风险评估指以“春节、五一、十一、大型活动”为重点,将安全风险评估贯穿“全年一线”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10.科普活动“4+1”中心科普游园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月、科普夏令营和科普日活动。11.科普工作“馆、地、屋”格局中国园林博物馆、动物园科普馆、植物园科普馆、全国及北京市科普基地、科普小屋。12.园林科教“四个支撑”发展目标重大园林科研带动为首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提供支撑;实现科技强园为市属公园历史名园保护与示范提供支撑;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提升中心公众科普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支撑;大力发展园林教育为首都公园事业人才需求提供支撑。6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