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对照研究 ppt课件

病例对照研究 ppt课件

ID:17827055

大小:761.51 KB

页数:69页

时间:2018-09-06

病例对照研究 ppt课件_第1页
病例对照研究 ppt课件_第2页
病例对照研究 ppt课件_第3页
病例对照研究 ppt课件_第4页
病例对照研究 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病例对照研究 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病例对照研究(二)Case-ControlStudy<2>病例对照研究主要内容概述--基本原理研究的设计与实施主要偏倚及控制研究的优缺点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复习上节内容…选择确诊患某种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选择不患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危险因素暴露史测量并比较两组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关联,进而建立因果假说。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4>研究对象选择的基本原则病例与对照来自一个总体(源人群)。所调查的病例足以代表总体中所有该病病例。所选择的对照足以代表非病例的总体

2、。代表的是暴露的分布。<5>病例的选择病例标准:患者内部、外部特征的限定病例类型:新发病例、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病例来源:医院/社区<6>代表性:理想状态下,应为目标人群的随机抽样的样本,即对照的暴露水平应与目标人群的暴露水平相同可比性:与病例组在研究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方面具有可比性对照的选择原则<7>对照设置类型选择来源对照的选择成组对照配比对照群体匹配个体匹配当地全人口医院其他病例病例的配偶、同胞、亲戚、同事或邻居<8>“不匹配”设对照--成组对照方法:当对照来源确定后,用抽样方法从该人群中随机选择足够的人数。<9><10>匹配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

3、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干扰。适用条件:病例的某特征构成特殊,随机抽取的对照组难与病例组均衡可比。匹配因素:混杂因素与暴露因素有关与疾病有关不是暴露与疾病因果链上的某一环节匹配注意:匹配过程本身并不去除混杂!所有的匹配因素都要在分析中予以控制!合理匹配使控制混杂下检验因果关联的效率提高。注意若混杂为连续变量,匹配资料分析后仍旧可能有残余混杂!优点:提高研究效率(同等样本量,增加分析时统计学检验能力)。控制混杂因素。缺点:配比因素多,对照难找,费人、时、力;配比资料分析复杂;不能研究配比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或其与暴露间的交互作用。<1

4、1>警惕“匹配过度”:配比了“不该匹配的因素”如“非混杂”因素或“因果链上中间环节”,导致暴露疾病关联降低或统计效率降低,耗费人力财力。匹配中间环节:导致暴露疾病关联降低,结果偏倚;匹配那些与暴露无关只与疾病有关的因素:统计效率降低,结果不会混杂;匹配那些与暴露有关却与疾病无关的因素:匹配行为引入混杂,结果偏倚!!!都属于画蛇添足行为,耗费人力财力!匹配<13>样本量估计的注意事项不同匹配方式,样本量的估计公式不同如果病例对照研究中同时研究多个危险因素与疾病的关联,样本量估算时,应当基于研究最感兴趣的主要指标中:因果关联最小(OR最接近1)P0最远离50%

5、的指标来计算。然后对次要指标计算:此样本量下检测次要指标预期强度的因果关联的power。资料的分析--Step1.描述性分析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描述研究对象的人数及各种特征的构成。(2)均衡性检验两组间构成比有无差异可用Х2检验。<14>1.病因问题暴露与疾病有无统计学关联?关联方向?强度大小?如何解释?2.公卫问题暴露组发生疾病的风险中有多少是因为暴露因素所导致的?资料的分析--Step2.推断性分析<15>不同类型病例对照资料的分析不匹配资料无需控制混杂时:不分层分析需控制混杂时:分层分析(注:频数匹配资料分析与此相同)分级暴露资料的分析个体匹配资料

6、的分析<16><17>OR的计算方法Woolf’s自然对数转换法Miettnen氏卡方值法<18>计算OR的可信区间OR=ad/bc=(39×154)/(24×114)=2.20含义:口服避孕药使用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是未使用者的2.2倍。不分层分析<19><20>按可能的混杂因素分层,每层整理一个四格表,计算每层的卡方和OR值;判断是否为混杂因素;如果两层OR值接近,谓之同质,可计算并报告合并卡方值,合并OR值(ORMH)及其95%CI;如果两层不同质,不能合并,分别报告;分层分析<21>前述关于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死的病例对照研究,按年龄分为<40岁和≥

7、40岁两层,如下表(OR粗=2.2)(2)计算各层的OR:(分层的X2检验略)OR<40=(21×59)/(17×26)=2.80OR≥40=(18×95)/(7×88)=2.78分层OR≠OR粗分层分析<22>判断分层因素是否为混杂因素:分层因素与疾病关系(在未暴露组检查);分层因素与暴露的关系(在对照组检查)。分层分析判断年龄是否为混杂因素:年龄与心肌梗死(MI)有联系年龄与口服避孕药(OC)有联系理论上,年龄不是OC与MI联系的中间环节可判断年龄为研究OC与MI关系时的“混杂”因素。应当报告分层分析中去除年龄混杂的OR值。<23>分层分析<24>判断

8、各层是否同质。若各层同质,可对各层的OR值进行合并报告总的OR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