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医学毕业论文 血小板贮存损伤研究进展

医药学医学毕业论文 血小板贮存损伤研究进展

ID:1774535

大小:3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13

医药学医学毕业论文 血小板贮存损伤研究进展_第1页
医药学医学毕业论文 血小板贮存损伤研究进展_第2页
医药学医学毕业论文 血小板贮存损伤研究进展_第3页
医药学医学毕业论文 血小板贮存损伤研究进展_第4页
医药学医学毕业论文 血小板贮存损伤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医药学医学毕业论文 血小板贮存损伤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医药学医学论文题目:血小板贮存损伤研究进展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关键词:血小板贮存超微结构糖蛋白  血小板贮存损伤(ThePlateletStorageLesion,PSL)是指从采血、制备、储存到把血小板用于病人的这一过程中,血小板因受到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形态和功能受到损伤。近年来,临床对血小板的需求不断增加,血小板的制备和储存状况也逐步改善,但是PSL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血小板的输后体内恢复率及寿命,削弱了临床治疗效果,甚至引

2、起输注无效。因此对PSL机理的研究和预防措施的探索成为输血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就近年来对PSL的研究和进展综述如下。  1 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  1.1 形态  未活化的血小板呈光滑的双面凸盘状体,直径约3~4μm。按血库标准制备的新鲜血小板,形态发生轻微改变,出现棘突、伪足和弱聚集。这些改变经37°C孵育30min后可逆转[1]。在贮存期间,因活化或新陈代谢衰竭导致血小板膜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引起血小板肿胀甚至溶解。22°C振摇保存24h,约有3%~5%的血小板溶解或气球样变;保存5d,增至5%~10

3、%;若保存不当,受损血小板可达95%[2]。  1.2 贮存颗粒  α-颗粒控制着血小板在血液凝固、炎症修复过程中的功能。保存3d,α-颗粒电子密度下降,部分α-颗粒融合形成大的混合颗粒;保存5d,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RP-PC)中的α-颗粒明显减少,但用白膜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BC-PC)中的α-颗粒数量则保持相对稳定。致密体是血小板受到兴奋刺激后发生释放反应的贮存场所,α-颗粒和致密体通过与开放管道系统(OCS)融合进行释放。在颗粒释放的同时,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MP-140表达增强,这一

4、特性可用来评估浓缩血小板在制备和保存过程中活化的程度。在α-颗粒中,有许多物质并非源自巨核细胞或由血小板自身合成,而是从血浆吞噬而来,故可推测,贮存血小板输到体内后,α-颗粒可通过细胞摄粒作用而得到恢复[3]。  1.3 OCS  OCS是血小板特有的内膜系统,由外部浆膜内陷构成,贯穿整个血小板形成许多管腔。OCS具有“双行道大街”的作用,即血浆与血小板内部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除摄入和分泌作用外,OCS还是伪足伸延的膜贮备场所。新鲜血小板的OCS管腔直径很小,随保存时间延长逐渐增大。这由于α-颗粒与OCS融合

5、引起了OCS肿胀。在保存3d以上的血小板中可观察到α-颗粒与OCS融合的现象,随保存时间延长,血小板中的OCS逐渐减少,溶解了的血小板中不再有OCS[1]。  1.4 细胞骨架  血小板中的肌动蛋白和肌凝蛋白微丝组成细胞骨架,在血小板的变形、颗粒释放、伸展和血块收缩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释放反应中肌动蛋白与α-颗粒膜蛋白结合,参加颗粒的能量依赖性运输。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代谢能力耗尽,运输颗粒到浆膜外层的能力丧失,肌动蛋白的Ca2+依赖性蛋白水解导致了膜骨架功能损伤,浆膜脂质双层稳定性下降,血小板对内皮细胞

6、产生强有力的粘附,微泡增多,膜内侧的磷脂酰丝氨酸(PS)暴露到膜表面,形成血小板3因子(PF3),促使因子X活化和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血小板保存5d后,PF3活性可增加12倍,血小板出现广泛聚集[4]。  2 血小板功能及代谢的改变  2.1 糖蛋白GPⅡb/Ⅲa与血小板聚集功能  在制备和保存过程中血小板受到各种刺激被活化,GPⅡb/Ⅲa与纤维蛋白和其它粘连蛋白(如vWF)结合,引起血小板骨架结构改变,在血小板之间形成蛋白桥链,促成血小板聚集,故血小板聚集试验可用来评估PSL。初期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具有可逆

7、性,保存几天后,血小板新陈代谢耗尽,PSL逐渐发生。保存5d的浓缩血小板用ADP刺激,不发生聚集反应;然而加入新鲜血浆孵育之后,聚集部分恢复。这是由于新鲜血浆除提供基本能量外,还补充了某些在保存中丧失了的未知成份。由此可见,贮存血小板输到体内后能适度恢复其生理功能和生存能力。  2.2 血小板膜脂质  血小板脂膜双层主要由磷脂组成。各种磷脂在质膜两侧呈不对称性分布,未活化前主要是神经鞘磷脂(SPH),部分磷脂酰胆硷(PC),磷脂酰乙醇胺(PE)分布在外层;而80%的磷脂酰肌醇(PI)和90%以上的磷脂酰丝氨酸

8、(PS)分布在内层。当血小板活化时,PS转向细胞膜外侧面,为血浆凝血因子的活化提供了催化性脂质表面,即PF3。这种血小板磷脂的动态分布对血液凝固具有限速的作用。在贮存期间,所有磷脂都有规律地减少,但磷脂分布特征维持不变。Koerner等[5]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丧失的磷脂(如PF3)主要与大微泡结合,而这些微泡的表面有GPⅡb/Ⅲa和Ⅰb,认为在贮存期间由于血小板活化导致了微泡的形成。在血小板磷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