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72540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3
《医药学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医药学临床医学论文题目: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体会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摘要]本文阐述了抢救重型颅脑损伤各项重要措施,对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治愈率,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综合措施;预后 我院自2000年9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179例,其中重型颅脑损伤68例,由于此类伤情严重,如不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将导致死亡和致残率增高。本文通过收治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方法以及对手术时机、伤情判断、手
2、术操作等方面加以分析和讨论,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47例,女性21例,年龄4岁~62岁,按GLS评分均为3分~8分,其中车祸伤43例,坠落伤15例,打击伤4例,其他伤6例。 1.2临床表现持续昏迷患者65例,有中间清醒者3例,出现一侧瞳孔散大19例,两侧瞳孔散大32例,瞳孔无变化17例。颅骨经拍片检查68例中,有颅骨骨折57例,其中线形骨折38例,凹陷性骨折12例,粉碎性骨折7例。CT扫描颅脑组织损伤中,严重脑挫伤15例,颅内血肿54例。颅内血肿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挫伤,脑干损伤6例。颅内血肿54例中,硬膜外14例
3、,硬膜下16例,颅内血肿10例,混合性血肿14例。合并身体其他部位伤23例。 1.3治疗情况本组68例中,52例行开颅手术,设计骨瓣开颅23例,月窗开颅21例,两法并用8例,3例因复合伤以及脑部伤严重,在抢救和术前准备过程中死亡,13例行保守综合治疗,共死亡29例,恢复良好26例,轻残6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 2讨论 2.1抢救从接诊开始由于本组伤员来院时均很危急,故抢救从接诊开始,对疾病作一全面检查,做到大致评估,外科抢救,辅助检查,手术科准备及相关科室准备同步进行,而有手术指征者2h之内手术开始。 2.2手术操作对于特急性颅脑损
4、伤患者,可在病房锥颅穿刺引流血肿,减少血肿局部与远隔部位压力剃度,为手术准备赢得时间。在作骨瓣开颅时,不要在骨瓣全部翻起后再切开硬脑膜,清除血肿,而应在第一钻孔内先行十字型切开,硬脑膜外排除部分积血,这样可以提前缓解颅内压力。 2.3保持呼吸道顺畅重型颅脑损伤伴昏迷的患者,由于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以及神经原型肺水肿发生,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容易误吸。因此易尽早实施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 2.4控制颅内压我们常规应用20%甘露醇和大剂量地塞米松,每6h~8h静脉点滴一次,两次之间还可使用速尿20mg~40mg,但大剂量甘露醇易引起急性
5、肾功能衰竭。严重创伤以及大剂量激素应用可引起应激性溃疡,应用脱水药物可引起水电平衡紊乱,思想上均应重视。 2.5脑功能恢复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机体能量消耗,加强营养支持重型颅脑损伤应激期,基础代谢率高、且常有肌张力增高、强直性抽搐、中枢高热、感染、能量消耗大,应用镇静剂、肌松剂冬眠,低温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脑功能恢复往往和全身因素也有一定关系,营养支持也不可缺少,对于自食能力差或者根本不能进食,可尽快静脉高营养。对于腹部无疾患,腹不胀,肠鸣音好,可早期鼻饲,使患者及早康复。 2.6高血糖处理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血糖升高,且与颅脑损伤一致,又
6、因脑损伤、脑缺氧时葡萄糖无氧酵解加速,其降解产物乳酸堆积,酸中毒加重神经细胞、脑缺血、水肿和坏死。又因高血糖可增加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损害,所以,颅脑损伤患者未输葡萄糖前应急查血糖,手术期间以及术后要及时复查血糖,及时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2.7早期改善脑循环急性脑损伤由于大剂量脱水剂应用,患者处于脱水状态。又由于脑损伤,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和细胞聚集性增强,使血液黏度增高,致脑组织循环灌注量严重受阻。脑缺血是引起继发性损伤的基础。所以,早期应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及抗栓治疗可能是防止外伤后脑缺血和继发脑损害的新途径。 2.8综合治疗,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7、在以上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抗炎、止血、脑活素等治疗。严重脑外伤后,可在脑水肿高峰期过后数天行腰穿治疗,排出血性脑脊液,注入少量过滤空气,对于减轻脑积水,改善脑循环有一定效果;加强护理,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如口腔护理,气管切开护理,泌尿系护理,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发生,病房清理消毒,都对脑外伤治疗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236492. [2]张纪,苏鸿熙,刘世恒.多发伤中的颅脑损伤,现代多发伤治疗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35156.19
8、90:110. [3]薛庆澄.神经外科学[M].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8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