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oc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oc

ID:17704660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04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oc_第1页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oc_第2页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oc_第3页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创新的根基所在,而“问题意识”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由于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存在淡化、消弱甚至扼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象,所以,需要突破旧的教学传统,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僵化的教学使学生变得不善思考、不善质疑、不敢发问笔者曾对部分中小学生及大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好问的及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在逐级递减。在小学,教师课堂提问的举手率为84%,初中为53%,高中为31%,而大学生能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则不足5%。亦有学者用图形“O”像什么

2、为题,分别对小学生和大学生进行过一次测试。在两分钟之内,小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非常活跃,提供的答案有20多种,诸如像月亮、太阳、烧饼、汽车方向盘等。而大学一年级学生,在两分钟之内竟无一人站起来回答它像什么。难道是随着年龄、学历和知识的增长反使问题与日俱减之故?非也,事实上与他们自幼所接受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有关。我国的教育给世人的感觉是只有考试、升学才是唯一的出路。于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考试、分数和升学便成为学校、教师及家长追逐的目标,凡中考、高考所设科目无不重视,非考试科目则让其“退居二线”,甚至“下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非应

3、试之课不上、非应试之文不讲、非应试之书不读、非应试之事不为及一切为了考试、为了一切考试、考试为了一切等的恶性循环。在教学方式上,很多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大作业量训练及各种名堂的测试和考试,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或惰于思考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喜欢让那么几个学习好的、回答问题有把握的学生站起来作答,且答对者总是得到表扬或掌声,答错者或被罚站,或受到批评、冷落、挖苦、嘲笑,其自尊、自信也一同受到伤害,甚至因此变得不好发问,或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或习惯于默默无闻,即便有些胆量,也要三思而后行。长此以往,学生问题意识的淡化也便

4、是顺理成章之事,直至影响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英国哲学家、科学家波普尔告诉我们: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该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因此,在现行的教育评价及考试制度短期内不会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应结合教育和教学实际,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着力打造学生的问题意识。(一)结构:小班、互动“互动”教学是对师生角色的一种重新定位,它打破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格局,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强调交流与沟通,强调知识与智力资源共享,通过“互动”以实现双方自我超越。

5、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问题意识得到强化,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到到发展,因而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需要指出的是,“互动”教学是以适宜的班级人数为前提和条件的,有适宜的班级人数,才能使所有的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内都能积极地参与进去,才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寻求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也才能有效地互动起来。如果只是一部分学生互动受益,另一部分学生没有或者失去发展的机会,将不是真正意义或完全意义上的“互动”4教学。正是在这种理念支配下,西方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小班化教学的探索和试验,所得出的结论是:缩减班级人数可以

6、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缩减到20人时效果最好,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于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实施小班化教学。1978年,英国初等教育的班级人数限定在29人,中等教育的班级人数为22人。美国加州通过立法,规定中小学班额为30人,1984年达到班均23.88人。1999年,克林顿总统拨款12亿美元用于基础教育改革,规定小学每班为18人,中学为31人。而我国的小班化教学起步较晚,且只是限于个别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城市,诸如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的个别学校。据报道,上海市计划从2001年秋开始,用3~5年的时间全

7、面实现小班化教学,且规定小学每班为30人,中学为40人,每班要配备2个或者2个班级配备3个教室,有专门的活动教室。[1]总之,小班化教学是今后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打造学生问题意识、发展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二)情境:和谐、互应小班化结构效应或者“互动”效应能否有效地发挥出来,在一定程定上取决于“互动”情境的设置。“互动”情境的最佳境界是和谐,但必须以平等、民主为前提,只有“平等+民主”才能达到和谐。首先是平等。毫无疑问,如果教师总是用一种管理者、教育者、长者、命令者的语气和姿态与学生交往,使学生总是处于一种紧张、焦虑、

8、胆怯状态,不但无法实现沟通与互动,反会使学生生厌。而事实上,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为我国的学校犹如官僚机构,学校及教师管理、教训学生是天经地义的。这无益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需要建立一种适宜的、适合师生互动的心理情境,这便要由我们常常挂在嘴边而又往往体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