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某多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

浅谈某多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

ID:17617590

大小:20.07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9-03

浅谈某多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_第1页
浅谈某多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_第2页
浅谈某多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_第3页
浅谈某多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_第4页
浅谈某多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某多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某多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浅谈某多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 摘要:结构转换层是一个建筑物中不同结构形式相连结的关节点,它既是下部结构的封顶,又是上部结构的“空中基础”,在整个建筑物结构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连结纽带作用,转换层具有传力直接、受力明确、造价较节省的优点,在实际中得到了较广泛的推广应用,是目前高层建筑中实现垂直转换最常用的结构形式。如何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是关系到建筑物整体结构质量的重大问题。    某大厦工程总建筑面积18000mm2,地下1层,地上15层,现浇混凝土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平面

2、几何形状不规则,施工难度大。  该工程的中部的第二层设有局部结构转换层。其下为×的大空间,其上为框架结构,五个框架柱ZJ均由所在的转换,该转换层共有5根大梁,其跨度大,截面大,配筋也大。以KL1梁为例,其截面为×(见图1),梁长,净跨;内配底筋采用φ25Ⅱ级钢筋,面筋3排φ25Ⅱ级钢筋,两端负弯矩筋φ25Ⅱ级钢筋,箍筋φ14@100Ⅱ级钢筋(八肢箍)腰筋梁两侧各25根φ20Ⅱ级钢筋,  拉筋φ12梁中@400、梁端@200。  本工程的施工流程为:二层楼面施工完毕后,测量放线→二层剪力墙、柱钢筋绑扎二层剪力墙、柱模板安装→转换大梁满堂红支

3、撑系统搭设→大梁底模安装→转大梁钢筋绑扎大梁侧模及其他梁板模→剪力墙、柱混凝土浇筑→其他梁板钢。转换层施工中有以下重点和难点:模板支撑系统、钢筋的连接与绑扎、混凝土浇筑及裂缝控制。  因转换梁截面尺寸大,转换层的混凝土与钢筋自重以及施工荷载非常大,因此如何确定转换层梁板模板的支撑系统是转换层施工的重点之一,必须保证支撑系统的承载力和整体稳定性。转换梁的配筋量大、主筋长、布置密,在梁柱节点区钢筋更是纵横交错。因此,如何正确  地翻样和下料,保证钢筋位置和数量的正确是钢筋施工的关键。转换梁的截面较大,梁柱交叉的核心区钢筋纵横交错,钢筋间距小,

4、混凝土自由下落困难,且易产生温度及收缩裂缝。因此,如何保证混凝土顺利浇筑和防止裂缝的产生是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关键。  转换层结构的自重及施工荷载都较大,必须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模板支撑方案,以保证支撑系统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支撑的牢固性,并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要求搭设。  本工程中支撑楼板的木龙骨采用80mm×80mm松杂木枋,间距450mm,面铺18mm厚胶合板,所有板缝用胶带纸封闭(见图2)。支撑系统采用门式脚手架加可调底座和顶托,门架间距900~950mm,中间用交叉支撑连接,在两层门架竖向连接处加水平连

5、接杆一道,材料用φ48mm钢管和扣件。转换大梁的木龙骨采用80×100mm松杂木枋,间距400mm,为让模板起有效的保水、保温作用,板缝均用胶带纸封闭。支撑系统搭设φ48mm满堂钢管脚手架,立杆沿梁方向间距500mm,经计算门架及钢管支撑能够满足施工中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要求。对于转换梁的侧模,则沿梁高每隔450mm设水平加固钢管一道,配合对拉螺栓使用。施工前检查大梁侧模的刚度,对拉螺栓紧固件是否牢靠。跨度大于4m的梁应起拱3L%。为了确保支撑牢固,在筏板基础以上从负二层至负一层设独立支撑,间距500mm,范围同转换层满堂红支撑。首层梁板支撑

6、在转换层顶梁板施工完毕后7d内不允许拆除。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派专人负责看护支撑跑位、支撑挠度、侧模跑位及挠度,随时采取处理措施。从筏板基础以上加支撑可保证结构承载力,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及时采取以下措施处理:  ⑴准备180根独立支撑,防止立杆变形、跑位;  ⑵准备120根φ48mm钢管,防止横杆挠度过大;  ⑶准备180套对拉螺栓,施工过程中观察第一根转换大梁侧模的变形情况,如果变形过大,大梁及时增加对拉螺栓进行加固。  转换结构大梁的含钢量大,主筋长,布置密,在两梁相交的柱节点区布置众多主筋、腰筋、柱筋,主筋还须弯起

7、锚固,众筋“抢位”现象十分突出。任何一根主筋的就位错误,均会造成大量的返工。因此,准确地翻样和下料,合理安放好钢筋就位次序是钢筋施工的关键。  钢筋翻样与下料  ⑴钢筋翻样前必须弄清楚设计意图;审核、熟悉设计文件及有关说明:掌握现行规范的有关规定。翻样时要结合实际并考虑方便施工。  ⑵考虑到原设计所有大梁的主筋在柱节点区均弯起锚固,无法施工。经设计院同意变更为:大梁的最上一排面筋向下弯并锚固2500mm(即锚至底筋以上);底筋的最下一排主筋尽量靠柱边上弯25d,其余主筋全部取消弯锚,负筋亦不弯起,均伸至弯起筋即可。增大了节点空间,为混凝土

8、的灌注和振捣提供了条件。另外KL1、XL1大梁上端350m宽的小梁箍改为开口箍,锚入大梁35d,以方便施工。  ⑶大梁主筋接头全部采用闪光对焊。施工中采取焊工培训、严把材质关和加倍取样送检等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