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603944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03
《浅析“和乐教育’’思想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之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和乐教育’’思想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之研究 论文关键词:孔子 和乐教育 体育教育改革 健康第一 论文摘要:“和乐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文章在对“和”“乐”教育思想的阐释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全面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现状,提出“和乐教育”思想融入高等体育课程改革是发展人才战略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希望相关论述能对高等体育教育改革有些许借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
2、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持精神。”由此而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新世纪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应该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潜力,接受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教师陷入规定的、条框式的教学模式之中,严重影响着高校体育的发展,造成学生喜爱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局面。 孔子一生追求“和”“乐”,目的就是力图使当时的社会达到统一,虽然他的思想在当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但是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观来看,
3、他的这种“和”“乐”思想,不仅仅符合辩证唯物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也符合我们现在所追求“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继承和借鉴孔子的这一思想,把“和”、“乐”的思想运用到现代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去,促进高等学校培养出更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和乐教育”思想概述 1.1“和乐教育”思想的内涵 “和乐”一词据《词源》解释为“和睦安乐也”。所谓“和乐教育”思想,是指从我国现行教育方针和孔子教育思想出发,从整体性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人手,努力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教师乐教、学生乐学;通过乐教乐学,尽最大可能发挥高校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更
4、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创建和谐育人环境包括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教学与学的和谐、教学方法、情境与教学目标、内容的和谐、各科教学之间的和谐、课内与课外活动的和谐、教学与教育的和谐、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乐教、乐学指领导采取种种措施,创造良好条件,促进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教育事业,乐于从教;教师采取种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会学、乐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包括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以及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发展。这就是“和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1.2“和乐
5、教育”与高等体育课程的关系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讲“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和”。所以,孔子思想的核心不是‘礼’,不是‘仁’,也不是‘中庸’,而是‘和”’。高等院校的学生由于身心正处于发展的特殊阶段,所以,挖掘和借鉴孔子关于“和为贵”4这一思想,结合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使课程设置、育人环境、教学任务、内容与形式与学生、教师和社会的需要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无疑是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人才的必由之路。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提倡“乐”学,既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孔子重要的教学原则。把
6、“和乐教育”引入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就是要继承孔子关于“乐学”的思想,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采取适合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的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进取精神,在培养学生“乐学”体育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乐教”体育的意识,使高校体育课程更好的促进高等教育培养出真正的“乐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2“和乐教育”融入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和乐教育”以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是从生理、心理、知识、社会、娱乐、健康、生活等多方面,并且每个方面相互连接,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实施“和乐教育”
7、就是要继承孔子的“乐学教育”思想为基本,结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采用“和”与“乐”的方式,对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进行的改革,一方面,丰富课程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过去的“要我锻炼”为“我要锻炼”,另一方面,使课程改革“乐于”教师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真正做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2.1课程改革“和乐于”社会的发展要求 所谓“和”,就是说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中,高等体育课程改革都不可能超越特定的政治范畴,即“和”于当时的政治范畴,它体
8、现时代、社会的政治发展要求,即“乐”于当时的政治需要,否则将被淘汰。 恩格斯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