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防洪与科技进步

流域防洪与科技进步

ID:17554930

大小:16.9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03

流域防洪与科技进步_第1页
流域防洪与科技进步_第2页
流域防洪与科技进步_第3页
流域防洪与科技进步_第4页
流域防洪与科技进步_第5页
资源描述:

《流域防洪与科技进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流域防洪与科技进步  长江、松花江大水,持续了50余天,电视里不断地播放一幕幕军民英勇抗洪的感人场面,全国人民的视线都集中到了抗洪第一线。但是,许多人会感觉到,我们的抗洪战士几乎还是在用人拉肩扛的办法与洪涛巨浪在拼搏,采用的还是人海战术,我国的防洪抢险技术真的如此落后吗?几千年人类的科技进步到哪里去了?通过这场大水,在水利科研政策方面我们应当进行一些反思。  我国水患严重,近年来由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1000~XX亿元,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5%。但是,真正用于防洪减灾方面的研究费用充其量不过数百万元。我们不妨与日本1988年的资料比较一下:日本在198

2、8年共投入国土防灾整治的费用为13763亿日元,而相应的科研费达308亿日元,占总费用的%。其中用于治河的费用占总费用的37%,为5102亿日元。按当时的比价,治河费用应为51亿美圆,同样按%估算的话,用于治河的科研费用应为亿美元左右。而日本的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其江河的规模也难以与中国江河相比。但日本政府为什么要斥此巨资投入治河与相关的科研呢?原来日本也是一个水患十分严重的国家,在二次大战战败初期,由于水利工程荒废,连年发生水灾。水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时高达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为此,日本政府开始重视治河防灾,从1960年连续开展七个治水五年计划,取得

3、巨大成效。到近代,水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逐渐下降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左右。至今为止,日本政府一直把中国的成语“治国先治水”作为座右铭,积极开展江河的治理,其成效十分显著。  我国有一支庞大的水利科研队伍,仅国家级的水利科研队伍就有北京、南京两大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六个流域级科学研究院,再加上部属设计研究院,名牌大学的水利研究力量,有数万余人。但由于国家安排的科研经费有限,大部分国家级科研力量到处去“找米下锅”,谁有钱给谁干,因而没有进入国家急需科研领域的主战场。目前全国从事防洪减灾的科研人员并不多,1992年水利部成立了编制20人的减灾研究中心,但从第二年开始就停拨经费

4、,改为自找项目,至今该中心未得到国家正式批准。目前水利部正酝酿成立部级“防洪减灾重点实验室”,应是一个好消息。根据国外的经验,要保证国家重要领域的科技进步,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培养和维持一支国家级高水平的科研队伍,长期稳定在同一领域从事科研工作,才能取得高水平的成果,如日本建设省所属著名的土木研究所,每名科研人员平均年研究经费近百万美圆。而目前水利部所属的科研院所,没有任何一家是完全靠国家拨款从事研究工作的。  几十年来,不能说我国的水利科研没有成就,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我国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围绕每一项工程的设计与建设,都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经费相

5、对也比较充足。特别是围绕三峡工程建设,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论证工作,动员了全国第一流的专家围绕同一问题进行反复的比较研究。因此,在高坝建设、高速水流、高边坡岩石力学、大型船闸、泥沙运动等领域都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对于一般常规水利工程项目,如提防建设、防洪抢险等方面的研究就很少有经费支持。因此,大家都盼望大工程上马,工程一上就有了研究费用。这种体制就导致水利科研人员比较多地关注大型水利工程,增加围绕大工程的科研准备,而常规水利技术相对比较落后。  围绕防洪减灾,尚有许多急需开展的研究项目。  洪水预报技术。目前我国雨量、水文等信息的采集、传输的自动化程度较低,

6、雨量站的分布密度也较低,因而影响到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速度。较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多普勒雷达测雨,水、雨情信息形成全国网络,各行业部门都可以通过终端使用。因此,应用现代化技术提高我国洪水预报精度,增加预见期将是重要研究内容。  江河及城市防洪标准。我国江河防洪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但提高防洪标准需要大量投资,根据我国财力,适当地提高其标准是决策的重要内容。而且我国城市防洪及城市排涝标准不统一,城市排涝标准非常低,因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涝灾逐渐成为城市常见灾害,也造成较大损失。所以江河防洪标准,城市防洪标准,城市排涝标准,沿海城市的防潮标准之间的协调与统一需要认真研究。  防洪

7、抢险技术。今年长江防洪抢险中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十分原始和落后,所付出的代价大而效果差。我国古代有十分丰富的防洪抢险经验和技术,应在发掘古代经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新材料、新技术,创造新的有效防洪抢险技术。包括:1.提防隐患探测;2.防渗、堵漏的新材料、新工艺;3.提防加固技术;4.提防决口的堵口及修复技术等。  蓄滞洪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蓄滞洪区内经济发展,行洪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行蓄洪区内人口与财产的增加,使行洪损失增加,《防洪法》中明确规定使用蓄滞洪区时受益地区应对其进行经济补偿。因此,蓄滞洪区的使用变得更加困难。同时,由于蓄滞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