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学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学案

ID:17537602

大小:4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02

为了忘却的记念学案_第1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学案_第2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学案_第3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学案_第4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为了忘却的记念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3 为了忘却的记念问题导学1.作者叙述了同白莽的三次会见,通过哪些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2.在第二部分中,除了记叙的内容外,穿插了哪些议论?这些议论起什么作用?3.文中引用了哪三个典故?有何作用?自主探究课文是对“左联”五烈士的纪念性文章,人物多,材料杂,作者是怎样把相关材料有机联结在一起的?写这五个人物的顺序能不能颠倒?文法导析1.以记叙为主,又与抒情、议论相结合。文中的记叙和议论常与抒情相结合,处处凝聚着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使文章的纪念性更强,更能打动人心。如第一部分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会见

2、,在朴素的记叙文字中,却处处流露出他们彼此间的信赖和关怀。而在忆及彼得斐集子的失落时,又通过痛感“明珠投暗”“岂不冤枉”的简短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又如第四部分在记叙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一同遇难,他身上中了十弹之后的两段文字更是充溢着满腔悲愤之情,特别是那首七律,更是作者如火激情的高度凝聚。2.结构严谨完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本文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五个人;记叙的不是一件事或一个场面,而是包含着许多零碎的事情。鲁迅先生在组织结构时把他和这五位青年作家的关系(交往、接触)作为线索来组织,这样材料虽多

3、,却多而不乱。鲁迅先生又按照对这些青年作家了解的深浅,详写柔石,白莽次之,至于冯铿等三人,只略加介绍,或一笔交代。这样既突出重点,又照顾全面。技法导练导练目标从记忆的画册中撷取最令你动情的一些画面,围绕某个主旨铺展开来,写出你的独特感悟。要求综合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自拟标题,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素材积淀话题集锦(1)鲁迅为国弃医从文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

4、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个人的理想重要还是民族的振兴重要?鲁迅选择了后者。在那“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这样的选择又是何等伟大。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2)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冯铿、李伟森和胡也频五位左联革命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国民党政府设在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警备司令部”。其中白莽的

5、哥哥是国民党要员,可以保释白莽,只要白莽肯写悔过书的话。但白莽终究没写,并写了一首诗与哥哥彻底决裂,最终被害。(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佳作片段舍弃应该舍去的,你便是智者;舍弃不该舍去的,你就是愚夫。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没有顾及家具、财产、衣物,甚至没有顾及生命,却从熊熊大火中救出了几箱书。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住了那些启迪心智、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而有些人,终生抱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信条,追逐着金光闪闪的财宝。为了庸俗的追求,他们舍弃了人格和道德,舍弃了人性中的真善美。错误的舍弃,

6、使他们的一生龌龊卑鄙。正确的舍弃,往往需要青松秋菊般的高尚风格。据说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原本是张、叶两家争执之地。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致信给他。他回信却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便成了“六尺巷”。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仁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的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如果不是有超出常人的高风亮节,怎会作出如此的舍弃?文本图解为了忘却的记念答案:[问题导学]1.提示:白莽对《彼得斐传》和诗

7、的翻译及有意曲译;白莽与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白莽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品质。2.提示:在叙述“我的决不邀投稿者相见”的原因和“故意回避”一般文学青年时,议论了柔石是当时作者唯一“敢于随便谈笑”和“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体现了作者对柔石的评价,说明了作者与柔石的相知之深。在叙述了与柔石的来往缘由和柔石的姓名、籍贯时,通过方孝孺的典故,简洁议论柔石的性格特点:

8、“硬气”和“迂”。在叙述了柔石在朝华社工作的种种表现之后,用“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的一句议论,它同上例一样,对所记叙的内容直接作出判断,对柔石的崇高品质作了高度的概括与评价。在记叙了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决心和作者对冯铿“很隔膜”后,连用了三个“疑心”发表议论,逐一否定了冯铿的急于事功和柔石的受人影响后,承认自己不如柔石“决定地改变”的“斩钉截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