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512757
大小:2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02
《大学生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生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创业路子的几点看法曾凡涛张旭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具有法人资格,有生产经营自主权;是联合闯市场、合作走富路的有效组织载体。利用当地原有农业资源优势,或引进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项目,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发展,形成产业规模,增加农民收入,是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大学生农村创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一、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大学生创办合作社的意义在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形式下,农民生产分散,出售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寻求技术服务,均存在不少
2、困难。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但是,家家户户扩规模,显然不现实。因此,采取合作的方式,建立专业合作社,生产、销售同样的产品,联合采购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通过合作形成规模,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生产资料采购价格,更方便地获得技术服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增加农民收人,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中组部等12个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长效机制的意见》,把鼓励大学生村干部创业作为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明确将“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组织、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园”作为大学生村干部的职责之一”,鼓励大学生村干部、返乡大学生在农村创业,并通过适当政策倾斜和市场机制等
3、办法,为他们提供支持,使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多做工作、多办实事,使他们在具体实践中经受锻炼、干事创业。 把大学生村干部、返乡大学生的创业需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强化对大学生村干部、返乡大学生的资金扶持和技术培训,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创业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返乡大学生的知识优势、信息优势和创新优势,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的迅猛发展,实现大学生创业、农民致富、农业发展的“三赢”目标。目前看来,这种“一头联村官、一头联群众”的创业模式,受到了大学生村干部和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二、大学生创办合作
4、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对于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大学生来说,要想创办好合作社成功,首先就是做好项目策划。创办好合作社的项目选择既要有发展前途,又要切合实际,还要实施路线清晰。1、做好村情调查是第一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对于到农村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大学生来说,尤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长期在外求学,对农村工作接触少或根本没有接触,初到农村,干起事起来往往感到很被动,无从下手,尤其是面对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应对办法和策略不足,导致独立工作能力不强,依赖性大。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和正确的研究。如果全然不了解实际情况却在那
5、里指导工作,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当作客观现实,就不可能很好地履行职责。只有甘当‘小学生”,放下架子,深入群众,认真了解村里方方面面的情况,遇到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决策。村是我国最基层的组织单位,它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展与全乡、全县乃至全省全国的政策背景、经济状况、发展要求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调查了解村情时,不能把着眼点只放在村里,要胸怀全局,放开视野,在一个相对较大的背景条件下分析看待村里的经济发展现状、产业优势、农民收入状况、矛盾存在的原因形态等情况,这样才能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的突破口。具体到了解村情,应该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历史
6、沿革和风俗民情;自然状况。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土地面积、村户数、人口结构、劳动力,以及村级路、水、电、医、学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区位特征。主要包括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周边相邻村镇的情况等。人口组成。村里哪些人掌握一技之长,有多少人外出打工,主要从事哪些行业;有哪些在外工作的人员,在什么部门和单位;有没有大学生,是什么学校的何种专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村集体经济、村民人均收人,村内资源优势、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企业规模、效益和发展前景,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的情况。土地流转征迁情况。主要包括村口粮地、宅基地指标分配,集体土地的经营、发包情况,历次土地调
7、整、各种作物栽种以及土地征迁补偿等情况。通过对村情“大调查”、家底“大盘点”,彻底了解村情,才能挖掘潜力,寻找和积蓄后发优势,有的放矢。2、注重调查方法的科学性。一个村看似不大,但是其中也有着千头万绪。要做好了解村情这件事,必须首先要端正态度,并做好吃苦耐劳和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大学生到村创办合作社,一方面经常会被当地群众高看一眼对此,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群众的“高看一眼”化作工作上“更高一筹”的动力,必须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和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扑下身心扎扎实实从具体而实际的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