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doc

提问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doc

ID:17486214

大小:2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9-02

提问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doc_第1页
提问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提问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提问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和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是师生双方活动的桥梁。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学会思考的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的思维,卓有成效地发展学生智能,必须要注重提问的“有效”。一、传统提问的误区传

2、统教学主要通过提问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对活动进程的掌握,使教学活动沿着预先设计的路线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以下误区:一是提问习惯于瞄准认知方面的内容,大都以教师为主体,通常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封闭模式。二是教师为片面追求环节的丰富而设计一些低水平的问题,这些问题无助于学生思考,不能调动其积极性,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简单而乏味。三是有的教师能设计一些前瞻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实践,但在实践环节中却恪守“完美”的活动设计,谢绝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作为主体发起的提问根本得不到足够的回应。

3、以上种种提问方式导致学生不会回答问题,不敢回答问题,不愿回答问题。二、有效提问的实践1.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最佳问题组合从思维角度看,问题类型概括起来有两类,即浮现记忆型,如“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有效思维型,如“为什么”之类的问题。问题设置要有目的,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必须心中有数。根据认知的复杂性程度的不同灵活运用这两类提问是有效提问的关键。有时候,有些问题教师问得太复杂,或者模棱两可、产生歧义,都是由于没有事先很好地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造成的。在使用问题时,要考虑这一课要教的是事实、规

4、则,还是模式、抽象理念。如果教师的目标是前者,那么问题应该是识记、理解和应用层面的封闭性问题;如果目标是后者,那么应该提出分析、综合和评价层次的开放性问题。2.根据提问对象,巧妙设计问题教师提问中的偏爱现象,对课堂负面影响很大。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提问较多较难的问题,忽视了另一部分学生。这就使前一部分学生自以为是,傲气凌人,觉得高人一等;使后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疏远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提问要注意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可以采取轮答、抢答、抽签回答、分组辩答和记分等方式,这样才能促进

5、全体学生的思维,提高全体学生的智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3.把握提问时机,提升提问质量2教学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点名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时候,那个学生似乎还没有领会教师的意思,仍站在那里苦苦思索。这时候,教师是等几秒钟看情况,还是马上再叫一个学生回答?当教师让某个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他都开始回答了,教师是否会中途迫不及待地替那个学生回答。如果教师这样做了,那么教师已经在无形中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尽管有时候教师是无意的。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把握提问时机。“提问时机”指提出问题到回答这个问

6、题之间的时间,或回答完毕与下一次讲话之间度过的时间,是一个无言的时间段。实践表明,若“提问时机”过短,教师就提问别的同学或别的问题,或者学生作答后教师立即评价学生的回答,使学生的思考时间过短,失去思路完善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思考问题的兴趣。将“提问时机”增长到4~6秒,能使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并主动发问。4.正确对待学生的回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有评价,而且要科学的评价。(1)评价标准个别化: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就。(2)评价方式多样化:评语要丰富多彩,

7、如“不错”、“真棒”、“了不起”等。适时用体态语,如点头,微笑,竖大拇指。(3)评价角度多元化:不仅评价结果,还要评价思维过程和回答方法。5.加强同伴互助听课,注重课后反思和经验交流同伴互助听课是一种横向的同学互助指导的听课活动,旨在促进教师围绕听课中发现的某一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交流,以促进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课后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学习他人教学优点,积累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总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更新教育思想,调

8、整教育行为,更好地做到把问题引入课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不断加强对不同教学情境中提问行为的监控和反思,优化提问行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有效地把握主体性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