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改进及常见并发症防治 .doc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改进及常见并发症防治 .doc

ID:17469128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01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改进及常见并发症防治 .doc_第1页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改进及常见并发症防治 .doc_第2页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改进及常见并发症防治 .doc_第3页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改进及常见并发症防治 .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改进及常见并发症防治 .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改进及常见并发症防治【摘要】目的总结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手术方法、结果和并发症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并发症13例,占13.5%,分别为感染4例,过度分流4例,分流管梗塞3例,癫痫发作1例,肠梗阻1例。结论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并发症与手术本身有关,改进手术方法,个性化设计治疗方案,严格无菌操作,缩短手术时间,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关键词】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技术改进;并发症目前侧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作为脑积

2、水治疗的重要手段,在神经外科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虽然该术操作简单,但常因各种并发症而影响治疗效果。笔者自1998年以来对术中操作技术逐步进行改进,累计治疗各类脑积水96人次,随访结果满意。本文着重讨论针对预防并发症的几点技术改进。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脑积水患者96例,男72例,女24例。年龄20~72岁,平均38岁。交通性脑积水82例,梗阻性14例。外伤性脑积水89例,占93%,其他7例,占7%。早期病例术前均行腰椎穿刺术,根据颅内压、脑脊液情况选择分流管类型,后期均采用中压分流管或带抗虹吸装置自动调

3、压分流管。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症状或脑积水三联症。1.2分流方法及改进要点本组96例,采用美国PS分流管19例、CRXTM阀62例、CRXDIAMONDTN钻石阀6例,国产分流管9例;脑室端置入侧脑室前角48例,三角区10例,枕角38例。腹腔端置入肝脏膈面8例,游离于腹腔88例。主要技术改进:(1)侧脑室穿刺点尽量选在额角。(2)将头部直线切口改为“U”4型小瓣或“Γ”型切口。(3)头部切口到腹部切口间皮下隧道用加长通条一次成形,不做附加切口。(4)腹腔管从脐横线以下进入腹腔。(5)对于条件较好的病

4、例采用分流术与颅骨成形术同期进行。1.3并发症及处理本组感染4例,占4.2%(细菌性3例,霉菌1例),均经抗生素、全身支持等治疗,其中1例脑室端导管外露行清创Ⅱ期缝合术,2例取出分流管待脑脊液基本正常后行对侧侧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感染轻微者保守治愈。分流管梗塞3例(脑室端1例,腹腔端2例),占3.1%,其中重检时成功疏通导管2例,改行脑室-心房分流术1例。分流过度4例,占4.2%,其中2例表现为低颅压、裂隙样脑室,1例表现为减压窗极度凹陷,1例表现为硬膜外血肿。减压窗内陷病例给颅骨成形术造成困难,术中采用

5、脑室管注液方法膨起脑组织顺利完成颅骨成形术,余病例采取加大盐水输入和头低位逐渐向头高位过渡的体位疗法治愈。术后癫痫1例,药物控制。肠梗阻1例,取出分流装置。2结果本组一次性分流成功83例(86.5%);术后出现并发症13例(13.5%),全部成功处置。按照1971年Salman[1]提出的脑积水分流术后效果6级评判法,术后1年:+3级16例,+2级58例,+1级16例,无-1级以下病例。本组+2级以上病例占77%,主要与本组病例以外伤性脑积水为主,存在原发脑功能障碍伤情有关。3讨论Epstein报道[2]3

6、80例分流术后患者,无术后并发症的仅58%。国内报告[3]脑脊液分流术后并发症为25%(18/73),本组13.5%(13/96)。统计资料显示V-P分流术常见并发症依次为感染、分流管梗塞和过度分流等。预防V-P分流术并发症仍是当前临床医生重点研究内容。3.1感染的预防研究表明:V-P分流术的感染源多为机体常驻菌群,大部分为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与皮肤准备、术中无菌观念以及切口、分流管暴露时间有关。因此术前清洁皮肤、高质量的无菌手术环境、术中严格无菌操作、缩短手术时间以及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是预防感染的基本

7、要求。4Guevara[2]研究认为:电镜下分流管凹凸不平的表面给细菌提供了隐蔽的场所,使得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以及抗生素的杀菌能力降低。另外,位于切口下的导管对切口的异物刺激、切口愈合不良等引起的导管外露也是外周性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据此,笔者对切口进行了两点改进:(1)将切口改为“U”型小瓣或“Γ”型切口,避免导管直接位于切口下方,以防止导管对切口的不良刺激,有利切口愈合。本组采用该切口后切口感染、导管外露发生率为零。(2)用加长通条使头部切口与腹部切口间形成完整皮下隧道(中途不用附加切口),具有创伤小

8、、导管污染几率降低、避免导管与切口多次交会等优点。本组发生的4例感染病例多为早期病例。3.2脑室端导管梗塞的预防脑室端梗塞的原因除了凝血块、脑组织碎屑、脉络丛堵塞外,脑室端导管位置不当可能为一重要因素。脑室端导管开口并未完全置入脑室内,或脑室端置入脑室过少,因脑脊液分流后脑室缩小,其端口退入脑组织内,或置入过深随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被脑室脉络丛包裹而引起引流管梗塞。因此术前应仔细研究CT或MRI片,了解脑室形态、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