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42660
大小:20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31
《【历史】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1—30题,每个1分;第31——40题,每个1.5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由此可见,齐景公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A.解决粮食生产问题B.建立中央集权制度C.维护社会等级名分D.尊重知识分子意见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
2、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这一主张体现了A.关注民生,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B.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C.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D.强调权术、主张变革的法家思想3.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黄仁宇评价的是A.孔子“仁”的思想 B.孟子的“性善说”C.墨子的“兼爱”思想 D.陆九渊的“心学”4.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
3、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5.“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B.成为神化皇权的理论依据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6.“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与这首诗的观点最相符的是A.天人感应B.心外无理C.格物致知D.经
4、世致用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这一思想反映了哪一阶层的要求10A.地主阶级B.农民阶级C.新兴市民阶层D.新兴资产阶级8.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刘志琴说:“从梁启超、胡适到侯外庐对中国早期思想启蒙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到明末出现异质因素。”这种“异质因素”是指A.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思想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出现C.挑战正统,抨击君主专制D.“发明本心”,心学的成熟9.某古代科技书籍记载:“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
5、这本书可能是A.《齐民要术》B.《授时历》C.《农书》D.《农政全书》10.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在西方社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在同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A.固守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B.受到西方殖民者侵扰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D.经济发展停滞倒退11.“宋四家”的书法作品,后人对其风格做出了如下评价:“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他们的作品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宋代复杂的社会矛盾B.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C.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D.书法艺术的全面成
6、熟12.“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下面书籍内容与这一评论相符的是A.《红楼梦》B.《儒林外史》C.《聊斋志异》D.《三国演义》13.从唐诗、宋词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明清的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A.反映了教育的普及 B.逐渐通俗化C.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 D.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14.历史学家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
7、能够了解到商代社会的一些情况;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能够了解到北宋年间商业的繁荣景象。由此可见,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应该主要依据A.各种历史文物B.正史的记载C.历史教科书的叙述D.历史学家的分析和思考15.2010年1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有关京剧的表述错误的是10A.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交融的产物B.比较全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C.把中国古代戏剧艺术推向了成熟D.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16.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主张都体现了人文
8、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同于智者学派的是A.探究人的问题B.强调人的价值C.树立人的尊严D.注重人的道德17.“他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并把古希腊好学深思的精神发展到了顶峰。在他死后的几百年中,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人有勇气和智力像他那样对全部知识进行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材料中的“他”是A.普罗塔哥拉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18.法国学者费内隆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在16世纪,人们将“文艺复兴”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