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41950
大小:3.56 MB
页数:120页
时间:2018-08-31
《民间讲述系列:刘家记忆(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刘家记忆刘家记忆序一九九六年我回北京探望父母,一天爸爸跟我讲起刘家的事,一讲就收不住了。从那天起,我每个星期两次穿越城市的对角线到爸爸那里,他口述我记录。一共去了十八次,每次只讲两个小时。爸爸的心脏不好,我不敢让他说太多了。到我必须回澳洲的日子,爸爸还没有讲到一九四九年。后来再见到爸爸,总是想爸爸还健康,以后有时间再和他长谈。纪录稿也束之高阁,想等以后有空再整理。那时候我并没有把了解和撰写刘家的历史当作一回事。爸爸于二零零一年去世,他去世后,我整理他所有的文字东西,才重新翻出了他的口述记录,这时候,才发
2、现有那么多细节我需要了解,可是我永远地失去了机会,我真是后悔。唯一了解刘家上几代历史并仍然活在世上的人是我的姑姑,我们叫她长兰姑。长兰姑一九四五年到台湾教书,就再也没有回过大陆。二零零三年和二零零四年,我专程两次赴台,与姑姑长谈。姑姑虽然八十五岁高龄,仍然十分活跃于社会活动。她思路清晰,言语简洁,将民国那些事讲的生动入微。至今她已经九十多岁,脑子仍然脉络清楚,我在撰写的过程中有不清楚的地方就一个电话打过去,总能得到她详细的解答。我还从台湾的家人那里得到了两份珍贵的东西,一个是《刘氏宗谱略考》的复印件,一
3、个是祖父为他的弟弟,我的三祖父所写的祭文。这些东西多少勾勒了刘家历史的轮廓,大大弥补了我的遗憾。姑姑说,咱们刘家的这些事,就靠你来写了。其实刘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像一滴水反射了中国百年历史的一些侧面而已。写出来也是怪有意思的。我“抖”着胆子借“煮酒”一席地发帖。其中提到的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绝不敢有所编造,若有谬误,希望高人们斧正。我们的老家在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集镇。自古以来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翻开《临涣区志》大事记,近两千年来,几乎每隔三五年就有一次大的灾难,或大水泛滥,或久旱不雨,或瘟疫蝗虫,或兵
4、燹马乱。“人丁死亡甚重,死者枕籍,殍殣道见,人丁百不存十”这样的句子不断地重复出现。因此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的起义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起义是从临涣东南几十里的大泽乡开始的。大泽乡是洼地,一直延伸到爸爸的姥姥家南湖。起义军一呼百应,周围贫困的老百姓纷纷参加,很快队伍就壮大为数万人。而起义军打下的第一个城池就是临涣,当时叫铚县。当时的铚县有城墙,烽火台围着。如今烽火台已经化为土堆,土城墙还在,迤迤逦逦包围着临涣集,成为镇上的一大景观。十九世纪末叶,镇上西街有一个西药房,大门两边的楹联上写着“广积荫德以致远,顺和
5、时宜以救生”,藏头“广顺”二字,这正是药房的字号:“广顺药房”。药房掌柜叫刘与全,是爸爸的爷爷,我的曾祖父。说起这个药房的来历,还要从高祖说起,说起高祖,干脆再往上追溯到刘家的根上。为了叙述和阅读的方便,请各位刘家长辈原谅我对他们直呼姓名。第一章祖辈家谱刘家的根上溯到何年何月,至今大概没人能说得清了。我家本来是有一本刘氏家谱的,文革中让我妈妈一页页撕毁,泡烂(不敢烧,怕闹出动静),扔到抽水马桶里冲走了,同时冲走的还有妈妈汪氏家族的族谱。后来多少年爸爸一提起这事儿就要埋怨妈妈道:“糊涂!”抽水马桶带走了刘
6、家血脉嫡传的秘密。其实爸爸并不在乎祖宗三辈以上的事情,从来没有对我们说过什么。八十年代初的一天,我大爷爷的儿子刘玉洁(郁洁)从沈阳到我们家来,他刚刚得到“平反”,摘掉了戴了二十多年的右派分子的帽子,从劳改农场放出来。这次专程来和爸爸商量重修刘氏家谱一事的。玉洁是我们这一辈的长子长孙,“玉”字辈的打头人。他把重修家谱看作是他责无旁贷的首要大事。在来我家之前,他一下火车就直接奔了故宫,在一个玻璃柜前,对着一个金缕玉衣的出土文物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这个举动有点像行为艺术,我问他,你就那么当众跪在地上磕了?我
7、觉得他的脑子受了刺激。他说,当然了,那是我们刘姓家族的老祖宗。我向爸爸求证此事,他无可无不可地淡淡一笑。郁洁后来把家谱修得怎样,无人知晓,因为没有多久,一生饱受磨难的他就病逝了。八十年代两岸关系松动,爸爸在台湾的弟弟托人给带来了一封厚厚的信件,里面装着一份《刘氏宗谱略考》,是我的叔叔根据父辈人的记忆所修。爸爸对家谱似乎已经兴趣不大,这些纸张上的名字多数与他无干,《刘氏宗谱略考》也就压了箱底,及至爸爸去世以后我在收拾整理他的遗物才看见,如获至宝,至少我对自己及刘氏家族的来龙去脉稍有了解。感谢在台湾的亲戚的
8、慎终追远的缜密心思。略考上说,先祖可追溯到公元前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就是穿金缕玉衣入殓的那位。不过我后来查了史书,刘胜这个昏君,十分的声色犬马,荒淫无度,一辈子竟生了一百二十个儿子,这一百二十人再开枝散叶,估计至今全国所有刘姓家族都已经囊括其中了)。我们这一支刘氏家族是哪一个儿子所繁衍,已经不得而知,只见《略考》上记载家族的堂号为中山堂。家谱中首谱已经失去,二谱的末韵为:“源远与世长”。三谱的起韵为:“玉开为师保,勤学在宪章……”。我这一辈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