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05873
大小:4.57 MB
页数:48页
时间:2018-08-31
《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的发展(下)——学龄初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自觉纪律的形成与发展目录学龄初期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壹学龄初期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学校集体同伴关系集体具有明确的共同目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共同行动,每个集体成员都是为共同任务而行动着,彼此互相关心,互相督促集体具有统一的领导集体具有共同的纪律集体具有共同的舆论,舆论是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集体的特征:学校集体是学龄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条件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初级的集体关系和集体意识逐步形成小学二年级:能明确意
2、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成员,把集体的要求变成自己的要求,把集体的荣誉当成自己的荣誉服从集体的要求,完成集体的共同任务,不但日益成为儿童的职责,而且日益成为儿童的需要加入少年先锋队组织集体的发展:学校集体是学龄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条件根据目的任务拟定共同的活动计划培养积极分子,形成坚强的集体的核心形成集体舆论,巩固优良传统向儿童明确提出集体的共同的目的任务教师的措施学校集体是学龄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条件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共同的活动中建立的人际关系友谊同伴群体关系同伴关系的发展
3、友谊是两个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较为持久稳定的双向关系。友谊以信任为基础,以亲密性支持为情感特征友谊作为一种特殊的同伴关系,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提高社会技能,而且可以为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对儿童的社会化有重要意义。友谊同伴关系的发展年级特点:小学二、三年级,只要住得近或者有共同喜好的玩具,大家就可以成为朋友小学四、五年级,友谊的成因则转变为共同的价值观和准则,该阶段的儿童强调朋友之间应该有共同的活动和所有物,互相帮助、合作、支持,彼此不大家五年级之后,儿童把一个同伴当做朋友的原因通常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兴趣,
4、互相了解,能互相透露小秘密友谊儿童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对友谊质量有显著影响同伴关系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提出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观点:认为儿童的同伴群体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在家庭之外,总是将自己认同于一个群体,他们在家庭之外的行为系统是由同伴群体规则决定的;群体的同化现象,使得同伴群体而非家庭完成了社会文化的传递,直接促进了儿童在群体中的社会化。同伴群体关系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家庭功能亲子依恋等父母教养方式学龄初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贰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儿童认识、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以及调节和控制自
5、己行为的能力在教师的评价中:一方面体验着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以便作进一步的努力儿童逐步学会独立地、带有批评性地来评价别人和自己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自我意识的发展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不是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又有平稳发展的时期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五年级到六年级分别是两个上升时期三年级到五年级是处于平稳的发展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小学低年级儿童,几乎完全以教师的评价为转移;中年级期,儿童开始学会独立地把自己的行为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把别人的行为当做评价自己的行为的
6、依据。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自我评价的原则性逐步形成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在评价自己或别人是,批判性一般很差;小学三年级,从认知能力、社会能力、运动能力、普通的自我价值等不同方面对自己做出不同的评价。小学低年级儿童,自我评价主要是以具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为依据;中年级起,特别是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位从道德原则上来评价人的行为。自我评价的批判性:就是在评价自己的或别人的行为时能够比较全面、比较深刻123自我概念自制力自我体验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知,以及
7、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自我体验的一个表现形式即儿童的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形成也有一定的特点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叁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学说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对偶故事法品德发展的三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4~5岁以前)(2)他律道德阶段(4、5~8、9岁)(3)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
8、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通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