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的临床观察.doc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的临床观察.doc

ID:17405691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31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的临床观察.doc_第1页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的临床观察.doc_第2页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的临床观察.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的临床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的临床观察【关键词】2型糖尿病;正常血脂;阿托伐他汀;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目前尚无理想措施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国内外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不仅有降脂作用,而且具有抗炎,稳定斑块,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本文通过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短病程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探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早期预防和有效治疗措施。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本院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患

2、者75例,均按照WHO1999年推荐的诊断标准确诊的2型糖尿病。入选标准:(1)新诊断2型糖尿病,未使用降糖降脂治疗。(2)血脂正常,血脂判断标准采用1997年中华医学会标准[1]。彩超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有一处内中膜厚度(IMT)>1.0mm或局部有斑块形成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排除标准:半年内有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或其他应激情况发生,感染,明确冠心病,脑血管病变,恶性肿瘤,贫血及出血性疾病,甲减,肝肾功能不全,AST或ALT大于或等于正常3倍以上,服用影响血脂代谢的药物(如类固醇激素,红霉素),他汀类药物过敏者。

3、75例中男48例,女27例;年龄36~66岁,中位数51岁;随机分为两组,A组38例,B组37例,两组患者均在饮食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0.25日三次降糖治疗,A组加用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051021)20mg/d,六个月。B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d,六个月。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如表1。表1两组临床资料比较1.2方法1.2.1颈动脉彩超大动脉IMT检测由专人操作,使用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ALT_HDI5000型,探头频率7.5HZ。患者取仰

4、卧位,头后仰,暴露颈部,头偏向对侧,分别检测双侧颈动脉,测量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IMT及斑块厚度,IMT不考虑软硬斑块及斑块长度。计算平均IMT=(颈总动脉IMT+颈总动脉分叉处IMT+颈内动脉IMT)÷3。1.2.2清晨空腹采血送检,血糖测定采用己糖激酶法,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Kg/m2),TC、TG、LDL_C测定采用氧化酶法。HbA1c用微柱法,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早8:00测在休息状态下坐位右臂的血压3次,取均值。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各指标均以(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

5、t检验,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32结果2.1两组治疗前FPG、PPG、TC、TG、LDL_C、HbA1c、IMT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A组和B组治疗后FPG、PPG、TC、LDL_C、HbA1c、IM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IMT、TC、LDL_C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比较见表2。表2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注: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2.2不良反应:有3例(A组2例,B组1例)恶心,呕吐。便秘2例(A组1例,B组1例),3例用药过程中出现ALT,

6、AST轻度升高(小于正常2倍),继续用药过程中消失。无病例因药物副作用而退出,无过敏,肌痛等副作用发生。3讨论颈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外周动脉硬化,最常见的部位为颈动脉及下肢动脉,而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病变有密切的相关性[2]。阿托伐他汀是一种新型的羟甲基戊二酰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不仅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作用,尚可抑制血小板激活,降低血粘度,抑制凝血,保护血管内皮,阻止动脉硬化的发生[3]。阿托伐他汀不仅能显著降低血中LDL_C,而且能显著降低斑块中氧化型LDL_C,降低胶原酶的活性,改善血管

7、内皮功能,抗炎症反应,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使斑块体积稳定或缩小,减少斑块表面溃疡,减少炎症和巨噬细胞,逆转颈动脉斑块[4]。阿托伐他汀调脂以外的抗动脉硬化作用与下列因素有关:(1)他汀类药物能诱导内皮细胞内一氧化氮的合成,从而影响和改善内皮功能,(2)他汀类药物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增殖会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和改变动脉硬化斑块内的细胞构成,(3)减少血栓形成减轻斑块炎症反应。(4)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维持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间良好平衡而减少斑块破裂带来的后果[5]。本研究表明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较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有更好的抗动脉硬

8、化作用。【参考文献】[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异常防治专家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169-175.[2]赵永爱,向梅,王梦秋,等.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分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