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明清淮河流域生态变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27卷第6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Vo.l27No.62007年11月JournalofYunnanNormalUniversityNov.2007*明清淮河流域生态变迁研究卢勇,王思明(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明清时期,淮河流域生态环境遭受巨变,湖泊或淤为平陆或扩大数十倍,河流改道频繁,森林植被损毁殆尽,水土严重流失,灾害频仍。文章借鉴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和方志文献资料的科研成果,认为黄河南侵夺淮是淮河流域生态巨变的重要自然原因,但本时期因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盲目围湖造田、毁林垦荒以及明清两代政府大兴宫殿、保漕护陵等政治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同样
2、不可忽视,它们的交相互织共同导致了本时期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关键词:明清淮河生态变迁中图分类号:K9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793(2007)06-0045-08淮河古称淮水,历史上所称的四渎之政府虽全力治理,囿于思想及技术局限只能是头一。淮河流域是我国东部一个重要的自然地理单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遏止住生态恶化趋势,毋元,位于江河之间、祖国腹心之地。它西起伏牛庸奢谈彻底根治了。山,东临黄海,北屏黄河南堤和沂蒙山脉,同黄河我们应当看到本时段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巨流域紧邻,南以大别山和皖山余脉与长江流域为大变迁有黄河南徙夺淮的因素,
3、但并不纯是自然[1]界。古代该地区河道畅通、森林密布。据安徽力所为,它还与明清时期该地区人口高速增长,人和县龙潭洞考古资料证明该地区曾遍布茂密的森地矛盾激化带来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以及政府林和水草,大量的虎、豹、大象、鹿、河狸等在此繁为泄水护陵、保漕抑淮而违背治河规律活动等政衍生息,淮河及其支流静静的从丘陵林间穿过,滋治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单从某一个或某一方面因养着这片土地,鱼虾成群,河水清澈、直通大海。素单独考虑则会失之于偏。古淮地田畴肥沃,经济发达,民间有走千走万,本文拟从自然、社会和政治等多方面,探讨明不如淮河两岸之说。这种状况大体一直维持到清时期淮河流域的生态变迁,力求
4、从中找出导致宋代。自宋以后,由于黄河南侵夺淮入海等多因该时段本地区灾害频仍、社会经济衰退出现的深素的叠加影响导致淮河地区环境发生巨大变迁,层原因,文中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正。生态严重退化,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加重了该地区不利气候条件下的旱涝等灾害,以明清时期犹1黄河南徙夺淮是导致生态环境巨变的甚。至明清时,淮河流域绝大部分地区已都变成主要自然原因童山秃岭,物产枯竭,区域内湖泊淤塞,森林损毁殆尽,地表径流紊乱致不可考。淮河则经常泛滥,在黄河南徙入淮前,淮河是干支流完整、水流水患频仍,两岸百姓民不聊生,地力既尽,元气畅通的水系,河道两侧有不少湖泊,淮河干流在今[2]日销,天灾流行,人
5、事屡变。明清两代涟水县云梯关附近入海。公元1194年黄河在阳*收稿日期:2007-03-7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基金(社科,2006)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卢勇(1978-),男,江苏省泰兴市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农业史、水利史。王思明(1961-),男,湖南省株洲市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史、科技史。参见黄万波等:安徽和县猿人化石及其动物群的初步观察,江淮论坛1981(4)46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7卷武决口,主流南徙,循汴泗入淮,形成黄河历史上我们也可以从北宋时期高邮著名诗
6、人秦观的诗中规模最大,影响时间最长的一次改道,直至1855得到验证,秦诗中写道"高邮西北多巨湖,累累相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北流入渤海,时间长达近连似串珠,三十六湖水所潴,尤其大者为五湖"。700年之久。在黄河南泛的最初300余年,黄河黄河南泛入淮后,淮水受阻而转向高家堰东趋南入淮河道经常在淮北平原上摆动,先后由颖河、涡下,直至高邮,诸湖不断扩大,南北相连,面积广河、汴河、泗河等淮河北岸支流入淮,大部分泥沙袤,尤以宝应湖为最大者。明代后期淮水南下入淤积在淮河中游河段,下游河床淤积尚不明显,淮江,但苏北运西湖群受黄河泥沙也日趋淤积严重,河水系仍有较强的排泄能力,并未形成大患。元愈近黄淮,
7、湖底愈高,以致于把一直向北倾斜的地代以后,随着沿岸堤防逐步建立,治黄与漕运又发势变成了向南倾斜。据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对生联系,黄河被基本限定在循汴河、泗河、淮河这运西湖群的湖底颗粒分析表明:诸湖的湖底沉积样一条固定的入海河道内,黄河独流入淮,实际上物颗粒由北向南逐渐变细,这充分证明,湖群离明淮河已变成了黄河的一部分。黄河携带的巨量泥清黄淮河愈远,受黄泛的影响也就愈小。黄河南沙被输送到清口以下河段和口外海域堆积,原淮徙带来的巨量泥沙也使得不少湖泊或淤塞变小或河下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