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392379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30
《浅析离职面谈技巧1418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离职面谈技巧14183 摘要:离职面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离职沟通,是离职管理的重要工作。恰当方式、恰当时机的离职面谈会大大降低企业的员工流失损失,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本文提出了离职面谈的技巧,从搜集离职员工信息、选择面谈人和面谈沟通策略等角度对离职面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离职面谈离职离职管理 毋庸置疑,员工离职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由于离职管理处理失当,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团队和核心客户流失的案例比比皆是,所以企业对员工的离职管理应该格外慎重。 离职面谈从属于离职沟通,是
2、离职管理中的重要工作,特指员工准备离职前和员工进行的沟通交流形式,是在员工准备离职或者已经办理离职即将离开公司时,企业与员工进行的谈话。恰当方式、恰当时机的离职面谈会大大降低企业的员工流失损失,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笔者认为要高效的组织实施离职面谈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离职员工信息搜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保证组织离职沟通的有效性,在进行离职沟通前进行必要的准备,进行与离职员工有关的信息的搜集,可以为进行高效、成功的沟通打好基础。 具体而言,搜集的信息应该包
3、括三类。第一类为与所属离职员工有关的个人信息,包括职位信息、心理状况信息、阅历与经验信息、家庭背景信息、生活状况信息。第二类是指与员工有关的绩效和薪酬信息,包括所获得的荣誉和奖励信息、薪酬福利信息、绩效表现等内容;第三类是指员工离职信息,包括离职原因、离职后的目标单位、目标岗位。相比较而言,第一、二类信息的获取较为简单,第三类信息搜集难度较大,但是此类信息的有效获得会有助于把握员工离职的核心原因,促进离职面谈的成功。 二、慎重选择面谈人 一般而言,离职面谈通常应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实施。对于核
4、心员工,由于其所处地位在企业举足轻重,对于非常之人需要选择高级官员主持面谈。离职面谈的人选有两种思路:一是可以由人力资源部门相关人员实施面谈;二是由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业务的副总裁或者分管离职员工部门的副总裁执行。 当然对于最为稀缺的员工有时甚至需要企业最高领导亲自出马,以表示企业对该员工的重视和其离职行为的重视。根据二八管理的原则,对此类员工的离职面谈应该重点管理,对于非常之人由公司高层主持面谈可以大大提高离职面谈的效果。 三、正确选择沟通目标策略 在员工离职前,对于面谈策略的恰当把握,会有助于降低
5、离职率以及缓解员工抱怨。通常面谈策略应根据面谈对象、面谈时机以及面谈原因的不同有所差别。 例如某些员工做出离职决定是因为工作中的某种突发事件为诱因,这类员工离职决定往往事前难以预见。因此,对于这类员工进行离职面谈首先更像是一次平息员工心中的怨气的心理辅导,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和员工一起共同冷静地权衡离职的得失,从而使员工能够放弃原先的离职决定。另外,对于这类员工离职沟通的时机选择应该恰到好处。如果沟通过于急迫,可能加剧员工的抵触心理,从而使沟通功亏一篑;而过分拖延,也不利于提高沟通效果,可能沟通
6、尚未启动,员工离职已经木已成舟,无可挽回。 还有些员工对于离职决定的做出是进行了长期考虑的,相比较前一类员工,这类员工的离职决定非常坚决,进行了充分的利害得失的分析。对于这类员工离职面谈进行沟通时有双层目的,其一希望通过离职面谈能够对核心员工进行挽留,其二借离职面谈之机反省企业的管理。在面谈时对其离职动机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来分析、判断员工离职是否与企业管理或者政策有关,从而排除未来员工管理的隐患;如果通过离职面谈发现了企业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补漏,避免诸如多米诺骨牌情况的产生。 四、建立信任关系,注
7、重沟通话题设计 在离职沟通过程中,应该注重信息的双向传递。显然,这里的注重倾听员工的看法绝不是机械地介绍企业的离职规定。因为真诚是有效沟通的开始,应该给员工充分的表达机会,才能有效地倾听和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 倾听也是建立信任关系的一种技巧。员工的离职沟通过程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让员工发泄的过程,通过帮助员工选择一个和谐的环境,让员工进行情感的宣泄,沟通人再适时地进行疏导,就很可能帮助实现离职沟通的成功。 为了促使沟通的顺利,沟通话题的设计也应该仔细斟酌。话题中首先应该有选择性的设计部分封闭式问题,这
8、可以帮助我们校正面谈的方向,但是这类问题不宜设计过多;下一步为了提高沟通的效果,获取沟通的深度信息,我们则应该多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如针对公司绩效考评系统优劣的问题,可以设计成“您觉得上次公司的考评方案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你不太赞成公司的A实施方案,你觉得有哪些改进方案?”,这样会帮助打开沟通的困境。 参考文献: [1]胡军辰,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