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267866
大小:2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29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发布时间:2008-3-16点击数:914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分析靳秀兰(内蒙古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包头014010)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项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解决好这项工作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就业压力形成的原因,包括高校教育培养机制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大学生浮躁心理等问题。因此,要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不仅要在我们高校培养结构方面下功夫,(同时,)而且要重视对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工作。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素质拓展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大量爆发,年增长率达到20%-40%,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随之出现。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难从就业结构性压力和大学生
2、素质拓展两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求在今后的工作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1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分析1.1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一定程度的过量教育问题有关专家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对策等进行了探讨后指出: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问题,主要在结构性方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过量教育问题,不能回避,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研究解决。2006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413万,2007年预计将达到500万,加上往年待就业毕业生人数,2007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将超过600万人。因此毕业生就业的总量矛盾进一步加大。1.2培养机制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问题目前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主流观点
3、认为,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来看,我国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还是少得可怜,目前的相对过剩只是结构性的。一份数据表明,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还需办2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我国25岁及25岁以上人口中,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在2000年只占3.6%,到2004年也才提高到5.77%,而美国为46.5%、日本为20.7%、加拿大为21.4%、澳大利亚为21.5%。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还很少,
4、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化建设的要求。[1]但为何大学生就业还如此之难呢?根源在于,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机制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不供应,非常短缺,而社会不需要的人才大学又拼命培养,导致过剩,因此,导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结构性过剩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地步,许多高校仍在远离市场实际需求,根据自己的经验而非实际调查闭门造车,相关教材也过于陈旧,在这种状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为社会所接受?1.3社会大量新增劳动力问题loanapprovalandpostcreditapprovalofficer/atalllevelsinaccordancewithcreditapprovalrule
5、s,licensingandeventualexerciseofcreditdecisionpowerofpersonsorinstitutions.Reviewfindingsandreviewcomments,accordingtotheBank'scredit就在今年的两会中劳动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分析到,中国在未来几年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做出这样的判断有三条原因: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些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数量比较大。比如说大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最高的。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
6、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我们认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2高校教学质量的下降和无所不在的浮躁氛围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另一个原因高校教学质量的下降和无所不在的浮躁氛围,又加剧了结构性矛盾。现在,许多高校对教学的忽略程度令人难以置信。这些高校纷纷大兴土木,建造豪华校园,而对教学与科研的投入则非常吝啬,这种主次颠倒的做法在眼下极其普遍,许多高校以近乎暴发户的心态扩张,而对高校最核心的教学工作置之不理,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远离社会的需要。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用人单位常常不得不对其进行二次培养,这无疑将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令其头痛不已,渐渐失
7、去对大学毕业生的兴趣,许多用人单位招生要求必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也是基于这一苦衷。应该认识到,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许多单位急需专业型人才,中国高校目前的培养机制无法适应这一现实需要,而且,至今也没能走出攀比豪华的浮躁心态,真正把重点放在对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上。如果高校不走出歧途,大学生结构性过剩因素就可能继续伴随着就业问题。当今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既不考虑社会经济的需求,也不考虑学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