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261731
大小:18.2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2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当代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当代启示 前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早期作品,蕴含丰富的生态思想,特别是他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等问题都具有前瞻性描述,对于我们解决当下的生态问题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也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其早期作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观点散见于其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字里行间,虽不够系统但已经明确表达了他坚定的立场。在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我们将这些思想研读、分析、领悟将有助于当下认识并
2、復归人与自然的应然关系,从而为解决生态危机寻找路径。 一、《手稿》中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做出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的时候虽然不是针对生态问题本身,但同样可以给我们今天对应生态危机以启示。包括以下方面: 人全面依赖自然 马克思认为人从身体和精神全面依赖自然。首先,人在肉体上只能靠自然产品生活,自然界既是人直接的生活资料也是人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是人无机的身体。其次,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精神的无机界。自然一方面是自然科学的对象,另一方面是艺术的对象,都属于人意识的一部分。所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3、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 人全面依赖自然,但不仅仅如此,人还在实践中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创造。马克思说“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他认为,动物只按其种属的尺度来构造自然,而人懂得按任何尺度来进行生产,也只有人才从价值和意义的角度看待自然。与动物相比,人是自然的发现者和欣赏着,就要求我们对待自然的方式不能只停留在动物层面,应超越直接尺度,对其进行再创造。 结合马克思所讲,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推测:当人们过度利用、开发、破坏自然时,人对待自然的价值尺度依然停留在动物层面,如不超越这种尺度,将加重人与自然的异
4、化。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手稿》中谈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四大异化: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劳动者和过程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联盟的异化;人同人相异化。在他论证异化的过程中,提出私有财产、异化劳动使自然同人相异化,也就是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对立关系。而且,劳动不仅使人同自然界相异化,也使人同人自身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自然既为劳动提供生活资料,也为人提供生活资料,成为工人肉体生存手段。然而,在异化状态下,劳动产品成为工人异己的对象,工人越是占有外部自然界就越从上述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也就是说无论是
5、从生产还是生活角度,人都对与自然产生对立。 此外,我们还可以推测,在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疯狂逐利,过度开发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实然关系变成了占有与被占有、满足与被满足的片面关系。 二、我国目前生态现状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却无法忽视,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无论是老百姓切身体会到的空气污染问题,还是“看不见”的土壤、水质污染问题,又或是资源趋紧、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等,都体现出生态治理的紧迫性。十八大报告
6、将生态问题总结为“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并提出以“美丽中国”为建设目标,树立新的生态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新问题层出 几经努力,“十二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突出,表现在:第一,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为实现“美丽中国”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正式“向污染宣战”。第三,各类生态数据趋好,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是,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生态问题复杂程度超乎想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矛盾;治理愿景与实际效果之间的
7、差距;生态宣传的开展和公民生态意识依旧薄弱的反差等。以上这些问题如不加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无法进一步深入,甚至会“消耗”之前的建设成果。 推进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生态治理能力,是指政府运用综合手段,促进发展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如果生态治理体制落后,生态治理能力弱化,那么即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照样会有穷山恶水。” 虽然目前我国的生态治理能力在进一步加强,但治理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也不容忽
8、视。比如顶层设计滞后,立法、政策不够完善;治理过程中的科技创新驱动力缺乏;治理中的社会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始终影响治理进程,值得我们警醒。 公民生态意识薄弱 公民生态意识是一种公民尊重自然的伦理意识。虽然我国在实施生态宣传、教育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公民生态意识仍不容乐观。下面几个方面尤为突出:一是部分公民没有认识到自然的内在价值,导致缺乏对自然的敬畏;二是由于宣传缺位、教育缺乏、规范滞后等因素,公民的生态道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