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知母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ID:17252048

大小:22.7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29

知母的药用价值与应用_第1页
知母的药用价值与应用_第2页
知母的药用价值与应用_第3页
知母的药用价值与应用_第4页
知母的药用价值与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知母的药用价值与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知母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多生于向阳干燥的丘陵地及固定的砂丘上。那么在医学上知母有哪些具体的药用价值呢?又有哪些方剂需要用到它呢?下面品才网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知母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拼音名  ZhīMǔ.  别名  蚔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蝭母(《本经》),芪母(《广雅》),提母(《范子计然》),女雷、女理、儿草、鹿列、韭逢、儿踵草、东根、水须、苦心(《别录》),昌支((唐本草》),穿地龙(《山东中药》)。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较

2、佳。栽培三年后开始收获。挖出根茎,除去茎苗及须根,保留黄绒毛和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晒干者,为"毛知母";鲜时剥去栓皮晒干者为"光知母"。  原形态  知母,又名:荨,莐藩(《尔雅》),大芦水、兔子油草、蒜瓣子草,羊胡子草、马马草。  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根状茎横生于地面,其上有许多黄褐色纤维,下生多数粗而长的须根。叶基生,丛出;线形,长15~70厘米,宽3~6毫米,质稍硬,基部扩大成鞘状。花茎直立,高50~100厘米,上生鳞片状小苞叶,穗状花序稀疏而狭长,花常2~3朵簇生,无花梗或有很短的花梗,长约3毫米,花梗顶端具关节

3、;花绿色或紫堇色;花被片6,宿存,排成2轮,长圆形,长7~8毫米,有3条淡紫色纵脉;雄蕊3,比花被片为短,贴生于内轮花被片的中部,花丝很短,具丁字药;子房近圆形,3室,花柱长2毫米。蒴果长卵形,长10~15毫米,成熟时沿腹缝上方开裂,每室含种子1~2粒。种子三棱形,两端尖,黑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于向阳干燥的丘陵地及固定的砂丘上。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  炮制  知母:拣净杂质,用水撞洗,捞出,润软,切片晒干。盐知母:取知母片置锅中用文火微炒,喷淋盐

4、水,炒干取出,放凉。(每知母片100斤,用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知母,先于槐砧上细锉,焙干,木臼杵捣,勿令犯铁器。"  ②《纲目》:"凡用知母拣肥润里白者,去毛切,引经上行则用酒浸焙干,下行则用盐水润焙。"  性味  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药性论》:"性平。"  ③《日华子本草》:"味苦甘。"  ④《药品化义》:"味微苦略辛。"  归经  入肺、胃、肾经。  ①《珍珠囊》:"肾经。"  ②《汤液本草》:"入足阳明经、手太阴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

5、、手少阴心经。"  功能主治  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知母有清热泻火除烦的作用。与石膏配伍有协同之效,如白虎汤。  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本品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用于阴虚火旺,肺肾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同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  可用于阴虚消渴,症见口渴、饮多、尿多者。本品有滋阴润澡、生津止渴功效。

6、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  清热泻火:用于高热烦渴,常配生石膏;用于肺热咳嗽,常配贝母。  滋阴降火:用于阴虚之发热、盗汗,常配黄柏、地黄。  ①《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②《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  ③陶弘景:"甚疗热结,亦主疟热烦。"  ④《药性论》:"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干,加而用之。"  ⑤《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  ⑥张元素:"

7、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⑦王好古:"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  ⑧《纲目》:"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  ⑨《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盗汗,遗精,痹痿,瘈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  注意  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①《别录》:"多服令人泄。"  ②《医学入门》:"凡肺中寒嗽,肾气虚脱,无火症而尺脉微弱者禁用。"  ③《本草经疏》:"阳痿及易举易痿,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胃虚不思食,肾虚溏泄等证,法并

8、禁用。"  ④《本经逢原》:"外感表证未除、泻痢燥渴忌之。脾胃虚热人误服,令人作泻减食,故虚损大忌。"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附方  ①治伤寒邪热内盛,齿牙干燥,烦渴引饮,目昧唇焦:知母五钱,石膏三钱,麦门冬二钱,甘草一钱,人参八钱。水煎服。(《伤寒蕴要》)  ②治温疟壮热,不能食:知母、鳖甲(炙),地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