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241664
大小:20.67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29
《跑冒滴漏管理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跑冒滴漏管理制度 篇一:跑冒滴漏管理制度 “跑冒滴漏”管理制度 1、设备设施检查、维护要制定严格的检修标准、周期和考核标准,落实责任人,检查、维护人员要按照既定标准认真执行,定检后要有验收,并做好定检记录。 2、做好日常巡回检查,对存在有腐蚀性介质或环境的设备设施在巡检时,重点检查设备的跑冒滴漏,对管线要定期进行巡线检查,并做好巡检记录。 3、设备设施出现跑冒滴漏后,要立即进行处理,如须停车处理时,要采取相应的临时措施,控制跑冒滴漏现象扩大化,并制定检修计划和应对方案,清除现场残留物。日常巡检要做重点检查。 4、每月要对出现跑冒滴漏的设备
2、设施进行统计分析,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设备设施出现跑冒滴漏现象的运行周期、故障易发点,提前进行相应的维护,对需要更换配件的设备设施要坚决更换。 5、在腐蚀性设备设施上使用的配件和附件,要根据物料性质选择适用的检维修材料,在安装使用前要做好清洁工作,安装后要做好防腐工作。 6、装置开车时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打压试漏,生产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工艺指标,严禁超温、超压操作,对出现超温、超压的设备设施要加强巡查。 篇二:厂企业设备跑冒滴漏的管理办法 厂企业设备跑冒滴漏的管理办法 在生产企业,跑冒滴漏似乎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很多人都见怪不怪了。走进
3、生产车间,有时会看到蒸汽泄露、水龙头没有关严的情况,这些都是“显性”的跑冒滴漏;有时还会闻到刺鼻的气味,这说明存在原料或气体的跑冒滴漏;有时生产车间某些岗位还会存在“隐性”跑冒滴露,例如:某一段管道的保温层已坏,虽然不像跑蒸汽那么明显,但日复一日损失的热能同佯可观。这对企业的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方面企业的管理层要加大巡检力度,发扬仔细认真的工作精神,不能把巡检当成走过场,更不能在工作中碍于脸面放松了管理力度。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加大对一线员工的培训力度。一是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二是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
4、敬业精神。在企业形成从管理层到广大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从自己的工作岗位做起,从自身做起,把节能减排落实到生产车间的每一个工段,每一个岗位。 1、巡检查漏这个办法虽然仅仅是亡羊补牢,但是在漏点出现后采取措施补救,哪里漏处理哪里,可以杜绝显然的跑冒滴漏。这是治标办法。 2、严格进行防腐蚀攻关,绘制本装置的腐蚀分布图,标注腐蚀类型,建立本装置防腐蚀台帐,制定腐蚀接管更换计划,有计划对装置上的易腐蚀部位进行更换。建立管线定点定期测厚台帐,及时发现减薄部位,及时安排处理! 3、建立漏点台帐,每个工段根据处理的难易进行分类管理。需要停车处理的、不需要
5、停车就能处理的,然后根据漏点的大小和处理难易程度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考核制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4、加强日常的管理。同时要向员工灌输一个理念:跑冒滴漏是对我们车间人员环境影响是巨大的,有些还是对本人身体及健康的危害的,和其他人没有关系,要别人来处理那是会自己受害的。跑、冒、滴、漏不仅生产成本高,更重要的是影响我们的工作环境,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必需全员动手。操作室备些工具,谁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对检查漏点进行统计,找出管道或者法兰经常漏,然后分析跑、猫、滴、漏的原因,该换管材的换管材,该补焊的补焊。这样利用一段时间,可以把一个生产环境打造
6、成花园。 5、检查经常性跑,冒,滴,漏是因为人的原因造成的,还是由于设备与管线的问题。如果是后者,按第四条抓紧修理。如果是人的因素,则及时进行考核,要说考核不管用,只是考核力度不够,达不到让人引起重视的程度而已。跑冒滴漏现象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⒈设备存在故障,带病工作,主要表现是阀门、管件等的接头损坏,使得生产中出现跑冒滴漏现象, ⑴具备立即修理条件的,应该马上组织人员修理,把问题解决掉,不留下安全隐患; ⑵不具备立即修理条件的,要求切实地弄清楚产生跑冒滴漏的原因,将跑冒滴漏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并且注意加强巡视检查,尤其是做好交接班工
7、作;待停车或者具备修理条件的时候完成修理; 若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可向有关领导申请立即停车修理,以免酿成事故灾难. 职工操作失误或者不尽心造成:弄清事情出现的经过,落实到班组个人,批评教育,同时严格生产现场管理制度. “跑、冒、滴、漏”原是化工原料在储存过程中存在的现象,而在我们的日常管理中,“跑冒滴漏”也时有发生。 何为“跑”?在体系贯标考核工作中,我们已经确立了管理规范化的格式与标准化的操作过程,如果在执行过程中不按体系文件要求做,不按规范的操作程序执行,仍有操作行为或事件没有受到制度约束或控制,这就“跑”出了控制范围。另外,体系文件中
8、的“深”和“细”是否适应现象管理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会有新的调整、新改进,会不会“冒”出新变化,如果“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