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229482
大小:2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29
《儿童保健是我毕生的事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儿童保健是我毕生的事业薛沁冰(原首都儿科研究所所长)我出生在江南的农村,六个月失去父亲,母亲抚养兄妹三人,她身受文盲之苦,虽家庭经济很困难,但母亲总是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亲眼目睹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处处充满着不平等。虽然我进过中学,也念过大学,因为都是国立免费上学,但这不是我的理想。八一三事变后,我在家乡无锡参加了伤员的救护工作,并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逐步地懂得要推翻万恶的旧社会,要打倒帝国主义,只有革命,去延安才是青年唯一的出路。终于在1938年秋后我离开了国立贵阳医学院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我进了抗大又转入中国医大。1942年在中国医大毕业,在附属医院工作
2、半年后,又进入儿科病房轮转,我对儿科发生了兴趣,愿当一名为儿童健康献身的医生。后来组织上又派我去延安中央医院妇产科和儿科进行专业培训,在那里我受到了住院医生的严格训练。1945年11月由于解放战争的需要,我被调往东北,行军到达热河承德时,我被留在国际和平医院儿科工作,上级对我提出的要求是,不仅要为部队儿童治病,还要为地方老百姓的孩子治病,要扩大我军的影响。当时我在承德的老百姓中威信是较高的,不但有报章表扬,而且不少老百姓由百里之外提着鸡蛋来表示感谢,人民的医生为人民服务是应该的。我将这些送来的贵重礼品交给组织慰问伤员。我也曾想当个外科医生,认为会起更大作用。通过实践我认识到,只要全心全意为
3、人民服务,儿科医生在革命工作中同样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在战争的年代里,调动比较频繁,但无论调到哪儿我都重视儿科工作,努力学习,要求自己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以便更好的为人民服务。1946年8月从承德随军到兴山中国医科大学任主治医和教员,兼任伤兵所副所长。后来才知道迅速离开承德是战略的需要,因为当时我们遭到敌人的四面包围。1947年2月——1947年8月我被调往东北卫生部直属单位医院(佳木斯)任医务科长兼做小儿科工作。我一边看病,一边从事医院管理。1947年8月我被调到哈尔滨东北局任卫生科科长。1948年6月东北局卫生科与哈尔滨卫戍医院门诊部合并,我任医务科科长。在东北解放战争全面胜利之际,于1
4、949年2月我被调往沈阳新建的妇婴学院任副院长兼任医院院长。我想全国解放就要来到了,妇幼保健工作在祖国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当时我觉得威胁儿童健康最严重的疾病是小儿急性传染病,尤其是麻疹,百日咳、小儿麻痹等。这些小儿传染病也一定会得到像天花种牛痘那样能获得免疫,这是儿童健康的保证。这就是我们的理想,我想只要努力是一定能实现的。全国解放以后,我深深地感到原有的知识已不够了,1950年春被调来北京工作,组织派我到北京医学院儿科进修,在诸福棠theprovisionsofelectricpowerconstructionengineeringqualitysupervisionandquality
5、...2.4.1.1theunitworksacceptancerateof100%,thequalityevaluationofatotalscoreof95orabove;2.4.1.2regulatedWeldingNDTinspection100%,regulatedweldingapassingrateof>99%,andweldbeadappearance;2.4.1.3boilerhydraulic老师指导下,我的儿科水平得到了提高。1951年我被分配到中央妇幼保健实验院任副院长兼书记工作。当时我感到组织重视我,既做业务领导又兼党务工作,感到很光荣。我当时很年轻,身体好,干工
6、作不怕苦也不怕累,分娩后休息不到一个月就上班了,领导三反运动。北京和全国一样形势大好,家庭妇女纷纷要求参加工作,幼儿园、托儿所似雨后春笋。当时我兼着西城区妇联儿童福利部部长,大批的幼儿机构成立之后,如何管理?小儿传染病流行影响到幼托机构的巩固和发展。我身为中央妇幼保健机构的领导,又是卫生部学委委员,责无旁贷。于是激发了我向小儿传染病进军的决心。同时我认识到单纯的治病控制不了传染病的流行,要实行防治结合,开展对托幼机构卫生管理的研究。终于通过实践找出了一整套的管理方法,并在城区得到推广。但这仅仅是对科学实验探索的开始,还有许多问题要去寻找答案。1950年10月——12月(两个月),我在苏联莫
7、斯科列宁格勒等地参观学习了一个月,看了托儿所、幼儿园、以及苏联的儿童保健系统。在匈牙利为期两周,随郭沫若院长参加匈牙利科学院125周年纪念大会。在此期间参观学习匈牙利的儿童保健的医疗预防系统。并参加了在波兰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毛主席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又激起了我向国外学习的念头。1953年11月,我被录取到留苏预备班学习俄语。我当时35岁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大女儿上小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