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195969
大小:19.24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28
《高校留级制度法律依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校留级制度法律依据 篇一:浅析高校留级生制度 浅析高校留级生制度 【摘要】高校留级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大多数高校相应管 理体系不健全,其心理、学习、生活上的特殊性往往被忽略。如何 切实做好这一特殊群体教育管理工作,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 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某高校留级生管理现状,对高校留级生留 级原因进行分析,并浅析了现行留级生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留 级生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留级生留级生制度对策 近年来由于全国高校不断扩招,规模急剧扩张,导致高校生源质 量下降,尽管一些高校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修改教学大纲,考试中不 断适当地降低试
2、卷难度,但留级(来自:小龙文档网:高校留级制度法律依据)生所占比例仍持高不下。如何真正 做到以学生为本做好留级生管理和转化工作,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 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留级生留级原因分析 经过严格的高考选拔进入大学的莘莘学子,从进入大学起,都处 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为什么经历高校洗礼以后会有这样差别呢?留 级甚至退学现象频频发生?根据笔者从事教务员工作经验来看,留 级原因主要有: (一)角色转换 新生进入大学,首先面临的就是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变。大 学和高中不同,高中学习目标明确,老师管理严格,属于灌输式教 学;而大学则强调教师引导作用,学生
3、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学习养 成了他们对老师的依赖,这种依赖一旦消失,他们会变得很不适应, 容易失去学习动力,甚至有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外大学课外生 活丰富多彩,学生难以把握和合理分配时间。 (二)现实与理想差距大 目前,高考竞争十分激烈,很多学生因没被第一志愿录取,而被 调剂到自己不满意的学校或专业,导致厌学。即使有一部分学生是 第一志愿,但现实与自己想象中的象牙塔还存在较大差距,逐渐丧 失学习动力,最终丢失了学习兴趣。 (三)个人自制能力差 学生进入大学,离开了父母视线,自由空间瞬间扩张;学校层面 管理宽松,学业压力小,部分学生上网成瘾,迷恋网络游戏
4、,甚至 通宵达旦,导致上课精力不足,昏昏欲睡甚至旷课,导致学习成绩 直线下降。据调查,留级生76%以上存在此类问题。 (四)考试制度存在弊端 大学考试存在潜规则,考前划重点普遍存在,这一现象使学生忽 略课上学习,仅把精力集中在考前20天左右进行突击,多数学生 可蒙混过关,但平时自制力很差的学生,即使考前也没办法紧张起 来,最终考试成绩很差,甚至留级。 (五)其他因素 二、留级生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行留级生管理制度存在问题,有着很大弊端。目前大多数高校 采用制度管理模式,对全体在校大学生统一使用学生手册管理。因 留级生已通过课程可“免修”,留级课程一
5、学期平均只有两三门, 大部分时间不用随堂听课,造成部分留级生有更多自由时间可随心 所欲地睡懒觉、在外租房、通宵上网、夜不归宿等严重问题。主要 表现为: (一)造成学生管理的繁杂和秩序的破坏 本来学生是按班级、年级编导就读进行全面管理,一旦某个学生 留级,则意味着原有招生计划、分配计划变动,无论是原班级还 是新班级原有秩序都将被打乱。 (二)带来家庭和学生经济和心理双重压力 额外经济支出或许可以承受,但心理负担,不仅使家庭蒙上不光 彩阴影,更主要的是造成学生自卑等消极心理。这对他们正常学习、 生活都是极其不利的。 (三)引起了一些不正之风 如有的学生
6、已有一到两门课程考试不及格,再有一两门过不去就 要面临学籍处理,人情分、照顾分、补考试卷简单化等现象就出现 了。 (四)造成了时间、精力、经济的重复浪费 留级即意味着多花一年时间,上过课程还要重听一遍,学费和生 活费等支出都得相应增加,住宿及其管理也要多加一年。 (五)脱离了留级制度初衷 留降级制度本意是让学生通过留降级处理让学生认识自己不足, 吸取教训,重新做好学习及人生规划。但从留降级结果看,70%以 上留降级生成绩仍处在新班级倒数位置,甚至10%被做学籍处理离 校。 三、留级生管理建议 笔者根据自己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出“留降级生”管理和转化应
7、 做好以下工作: (一)人性化管理 1.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入学教育,促进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2.加强对留级生帮助和关怀力度。学校应安排留级生在新班级宿 舍住宿,使他们全面融入新集体,可专门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对留级 生进行全方位辅导,加快留级生转化工作。 3.加强对留级生心理疏导。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 引导学生分析、明确留级原因。 (二)加强制度管理 1.制定文件,明确学校各部门在留级生教育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2.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建立独立的考核体系,客观评价留级生 生活状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