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128487
大小:16.1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27
《我国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我国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引导房地产业从资源消耗较大的粗放型产业向资源集约型的支柱产业转变,是房地产业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目前,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我国建筑不仅耗能高,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的国家高出2~3倍。仅以建筑供暖为例,北京市在执行建筑节能设计前一个采暖期的平均能耗为32瓦/平方米,执行节能标准后,平均为21瓦/平方米,而相同气候条件的芬兰平均能耗仅为11瓦/平方米。因建筑能耗高,仅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就多耗
2、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 我国现阶段城市房屋建筑中普遍存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和气密性差,供热空调系统效率低下等问题,以占城市建筑总面积约60%的住宅建筑为例,采暖地区城镇住宅面积约有40亿平方米,XX年采暖季平均能耗约为25公斤煤/平方米,如果在现有基础上实现50%的节能,则每年大约可节省亿吨煤。 1、我国建筑能耗高,制约经济发展。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且其能耗总量逐年上升,在全社会总能耗中所占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30%,而这仅仅是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比例,如果再加上建材生产过程中耗掉
3、的能源,和建筑相关的能耗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 2、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加剧能源危机。我国每年新建房屋20亿平方米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建筑中,仅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 3、建筑节能状况落后。上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致力于研究和推行建筑节能技术,而我国却忽视了这一环节,如我国建筑外墙的传热系数是发达国家的3~5倍,外窗传热系数为2~3倍,屋面传热系数是3~6倍。 多年来,我国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建筑节能工作,主要采取先易后难,先城市后农村,先新建后改进,先住宅后公建,从北向
4、南逐步推进的策略,但到目前为止,建筑节能仍在试点中,原因如下: 1、开发建设成本高,初期投资较大,国家没有鼓励政策。 2、设计人员对节能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尚未系统化、标准化,建筑从业人员的节能意识淡薄。 3、政府部门组织管理不力,法规配套不全。 4、建筑节能材料,工艺技术发展缓慢。 5、国家对建筑节能的规范还没有列入强制执行的范畴。 6、建筑节能的政策支持不够。 1、墙体保温。墙体保温分为外保温和内保温,保温材料可用聚苯板或胶粉聚苯颗粒。目前较成熟的外墙外保温技术主要有外挂式外保温、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浇注成型、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外墙外保温等。其技
5、术中还有将墙体做成夹层,把珍珠岩、木屑、矿棉、玻璃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聚氨酯泡沫塑料等填入夹层中,形成保温层。 2、外墙门窗保温。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热交换,70%通过门窗,30%通过墙体和屋面。现在居室使用的门窗有单层和双层,双层保温隔音效果好于单层门窗材料。有木门窗、钢门窗、铝合金门窗、塑钢门窗,木门窗很少用在外墙上,塑钢木门窗热传导效果明显好于铝合金和钢门窗。玻璃安装有单层和双层,有3mm或5mm普通玻璃、蓝宝石玻璃、镭射玻璃、中空镀膜玻璃等,在隔声、隔热、节能、减少室内温差,提高采光性方面,中空镀膜玻璃效果最佳。中空玻璃在国外建筑物中已得到普遍
6、应用。 3、地板、屋顶保温。增加地板、屋顶保温层厚度可以提高保温隔音效果。 4、改变设计布局,提高节能效果。设计应从建筑选址、分区、建筑和道路布局走向、建筑方位朝向、建筑体型、建筑间距、冬季季风主导方向、太阳辐射、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构成等方面进行研究。 5、太阳能源与建筑有机结合。现在的建筑设计大都考虑造型、美观、适用及与周围的环境协调,耗能与节能考虑较少。而在现代住宅建筑中要求设计人员的设计体现“四性”:即可负担性;可居住性;可适应性;可持续性。而太阳能源是最好的可持续利用的再生能源。 1、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转变职能,把建筑节能列入国家和各省市决
7、策层的重要议程。建筑节能必须由政府主导,通过法律强制实施。 2.各省市组建建筑节能、设计研究领导机构,负责推广建筑节能的方法,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3、各省市制定经济扶持政策,加大对建筑节能资金投入,建立完善建筑节能的经济激励政策,鼓励建设节能工程。 4、各地区积极推广和使用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大力宣传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广泛宣传“设计标准”。 5、新建和改建建筑节能工程,各级政府应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作为重点节能工程承包商,搞好节能建筑合同管理,保证节能建筑按合同完成,同时保证节能改造承包商应得利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