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

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

ID:17082196

大小:2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27

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_第1页
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_第2页
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_第3页
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_第4页
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_第5页
资源描述:

《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 孙淮中 【内容提要】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是新世纪我国一项艰巨的任务,现代化和工业化要求剩余劳动力必须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本文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综合借鉴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关键词】刘易斯模型 托达罗模型 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凸显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我国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国家,据

2、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5亿之多,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来说是一项棘手而又迫切的任务,否则,二元经济结构将无法改变,工业化与城市化将只是一句空话。本文拟从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入手,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就如何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现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依然很严峻。据劳动部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有4.82亿农村

3、劳动力,2002年增加到4.98亿,而且2003-2005年我国每年将新增长劳动力1246万人。依据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供给规模到2010年才会停止扩大。据专家科学测算,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下,我国农村只能为1.5亿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在4.98亿农村劳动力中,有近3.5亿属于剩余劳动力。除了已进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打工的2.3亿人外,还有1.2亿劳动力处于绝对失业状态,目前仍滞留在农村,这就意味着我国至少有1/3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农业劳动力大量积淀、

4、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现实,这些依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较大的压力。二、从刘易斯模型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0currencydeposit,weprescribeapassonaregularbasis,qilucardaccountonaregularbasis),certificatebondsandsavingsbonds(electronic);3.notdrawnonabanksavingscertificate,certificatebondsapplyformortgageloans,acceptingonlythelender

5、二元经济模型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其目的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过程,他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是负数,农业是落后的;工业部门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高。农业部门在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上无限度地向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工业部门因雇佣低工资的劳动力而积累起来的利润可以不断转化为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剩余劳动力被吸收殆尽,其结果是工业化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率也不断提高,整个经济获得发展

6、。因此,刘易斯主张发展城市工业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尽管刘易斯模型存在着理论中假设上的缺陷,如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是一种充分就业状态。这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不符,另外,他认为,农业部门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只是为了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所必需的廉价劳动力,扼杀了农业的作用。但是,在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该模型仍具有值得借鉴的思想和政策含义。因为我国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而这种收入差距正是我国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工业转移的根本原因和基本动力。而且从长期看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任何国家

7、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也确实对城市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96-2005年城乡收入差别变动情况年份199619982000200220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4838.95425.16280.07702.8104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1926.12162.02253.42457.63255城乡收入比2.512.512.793.213.22(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相关数据计算)从表中可以看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出拉大的趋势,城乡收入比从1996

8、年2.51提高到2005年的3.22。如果再考虑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实际收入差距可能更大,这说明我国城乡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