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ID:16989522

大小:3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26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_第1页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_第2页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_第3页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_第4页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_第5页
资源描述: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材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教材第二单元阐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如何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本单元进入收入与分配的学习,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本单元与第二单元呼应,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将视线由财富创造引向财富分配,引领学生进入新的经济生活领域。财富分配包括个人参与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

2、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共同决定的。整个经济生活就其活动的具体内容而言,包括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紧密相连的三个部分。学生在了解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为谁生产”的问题,可以获得对我国经济活动概貌的初步完整的认识;了解有关我国收入分配的知识,可以为学生积极参与经济生活注入新的动力。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理解:能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能力目标:○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

3、义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及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启发、讲授、读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导入

4、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教师提问)生产关系包括哪些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其中,生产资料归谁

5、所有是基础,决定其它两个方面。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要求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呢?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有关知识。HightideagainstCCPbloodyanTomb,CommunistPartymembersandpartoftheexposedTombareavacatedbyprogressiveyouth.IvisitedinBeijingin1985whenitwasoldundergroundcomrade,sisterofYaoZhiyingYaoMuzheng(thenD

6、eputyDirectoroftheexternaltrademagazineforthepromotionofinternationaltrade,deshengmenWai,theReed讲授新课: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此问题很重要,但总体上讲难度不大,可采用阅读讨论法,教师对重点内容作补充说明)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2页第3段~第43页第3段并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按劳分配?2)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学生阅读讨论后教师归纳)1、按劳分配及其客观必然性(1)什么是按劳分配(教师讲解)在社会主义

7、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它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划书第42页第3段)注意两点:  按劳分配的要求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在其它所有制关系下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劳动者直接为自己或为其他个人提供的劳动,也不能作为按劳分配的依据。比如,个体劳动者的劳动虽也是多劳多得,但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按劳分配的特定含义。  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这表明

8、“社会”将社会总产品在做了各种必要的扣除后,剩下的那部分,按照个人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为标准进进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者不劳不得。  按劳分配同不劳而获是根本对立的。在按劳分配的条件下,有劳动能力的人要取得收入,就必须参加劳动,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